〔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10)02-013-5 近年来左翼文学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如何认识“左联”历史上的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仍然是一个关键的课题。“左联”的宗派主义主要指其内部发生的派系矛盾问题,关门主义是“左联”作为行为主体时的对外问题,虽然两者名称有所区别,但问题的实质都是能否容纳以及如何容纳他者,换句话说就是“左联”的容受能力及其限度的问题。同时,“左翼文学”既然指的是以共产党领导的“左联”为核心的以及其他倾向于共产党方向的进步作家和作家群体的文学,那么作为左翼作家的联合组织,“左联”的容受能力和限度显然给“左翼文学”划分出了自己的疆域。因而所谓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固然有很强的宗派情绪和私人恩怨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左联”的组织理论上的问题。 关于“左联”与“第三种人”的论争,以往多是看作“左联”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典型表现,因而可以毫无疑问地将其作为集中考察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而借助于“左联”组织理论这一概念,对这场论争的研究将不仅能够深化对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自身逻辑的认识,而且也能够为“第三种人”、“左联”以及“左翼文学”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生长空间。本文从对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讨论出发,从中切入“第三种人”论争,正是力求发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有关“左联”历史上的组织理论问题。 一、“左联”是一个统一战线组织吗? 人们一般把“左联”看成是一个统一战线组织。这种看法主要来自冯雪峰对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批判。抗战胜利之初,重庆左翼文化界组织过一次文艺“漫谈会”,这次“漫谈会”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对“左联”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历史评价问题。冯雪峰在左翼历史叙述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正是由其“漫谈会”意见整理出来发表后收集而成。[1]他当时将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纳入到“统一战线”的理论框架中展开,明确地认为“一九二年至一九三六年期间的形成左翼阵线的思想和文艺运动,也还是统一战线的”,只是由于当时的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作风所以才没有吸引“中间派”的作家加入到“统一战线”中来。[2](P104-105)冯雪峰对“左联”组织上的看法此后一直延续着这一思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新时期开始以后,他的观点逐渐成为文学史叙述的主流。 然而,事实上冯雪峰的看法也遭到过一些当事人的质疑。茅盾在重庆的文艺“漫谈会”上就反驳过冯雪峰的观点。茅盾认为“左联”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统一战线”组织,[3]在他看来“左联”的实际情况与其“说它是文学团体,不如说更像个政党”。[4](P441)他还曾将自己的意见告诉瞿秋白,而且瞿也“大致上同意”他的看法,[4](P458-459)尽管这并不表明茅盾与瞿秋白对“左联”性质的判断存在理论观点的共享。实际上“左联”盟员金丁在新时期也曾批驳过“左联”是“统一战线”组织的主流说法,他认为,“认为‘左联’是一个统一战线的团体,我看也不符合事实。‘左联’是党的外围群众团体,它不但在思想上而且在组织上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P186)所谓外围群众团体,应该是属于当时共产党领导的用以区别黄色工会等其他政治团体性质的“赤色群众组织”,“赤色群众组织”是由党领导的富有战斗性的群众团体,当然不同于负有“统战”使命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就意味着“统一战线”组织的说法很可能只是一个后起的说法。从对“统一战线”在文艺界的使用时间来推断,冯雪峰的主张应该是受到了张闻天的《关于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的影响,但也更有可能与抗战胜利前后的政治语境有关。张闻天最早在“第三种人”论争时期提出了“文艺界上革命的统一战线”,[6]此前共产党虽早已经将“统一战线”理论运用到政治实践当中去,不过仍是一个政治术语,而冯雪峰在张闻天提出“统一战线”说法的当时仍然在使用“同路人”概念。冯雪峰自己提出“统一战线”的说法则是在抗战胜利初期,正值国共政治斗争波云诡谲,“统一战线”成为革命斗争胜利三大法宝之一之时。而80年代以后的“左联”回忆文章,多半采取张闻天和冯雪峰提出的“统一战线”的观点,这应该与当时批评“极左”思潮的时代语境有关。但无论“统一战线”的提法是从张闻天开始,还是从冯雪峰开始,事情都只能说明,“统一战线”的说法只是历史叙述者基于后来立场的追溯。在萧三要求解散“左联”的那封信中也明白地说过,“由于左联向来所有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未能广大应用反帝反封建的联合战线”,他要求解散“左联”,成立两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文艺团体。[7](P204、206)可见“左联”解散之时都还不是一个“统一战线”组织。 事实上应该说是“同路人”理论,而不是“统一战线”构成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组织形式的基本理论。共产党在“左联”成立之前也曾尝试过用其他的联合方式来组织文艺团体,但很快就归于失败。阿英回忆说,在“左联”成立之前,为了“争取团结些人”,党组织曾发起过著作工会模式的文艺团体“中国著作者协会”。这个组织由于内部政治见解差异过大很快消失于无形,而稍后打出“左翼”旗号的“左联”则获得了成功,因为“左翼”“对许多革命青年来说极危险但又是颇光荣的口号”。[8]冯雪峰的回忆也说鲁迅曾肯定“左翼”两字旗帜鲜明。[9](P533)但不论怎么说,“左翼”和“无产阶级”相比显然还有点不够激进,虽然两者对国民党来说没有太大区别。可见“左联”名称用“左翼”而不用“无产阶级”还显然含有比作为政治阵营区分符号更多的内容。夏志清对“左联”的看法有其自身反共的政治立场,但他也看出了“左联”名称中的问题。他认为,“左翼”“显然是想掩饰‘联盟’的共产主义性质;它只用反封建、反帝和反国民党的路线去吸引作家”。[10](P147)很显然,夏志清把“左翼”指向了反帝反封建的立场,这样一来,就会发现“左翼文学”其实具有比“无产阶级文学”更广阔的内涵。不过,夏志清所没有指出的是,“左翼”这面旗帜标明的是“左联”在其组织理论上对“同路人”理论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