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把新文学的源头上溯到哪一年,也无论对新文学发生的动因做出怎样的发掘,都无法否认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已经萌芽的新文学才得以迅速成长,并由此获得“五四文学”的命名。但是,五四爱国运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怎样的投影,五四时期多种形态的文学之中,国家话语是如何言说的,在诸多文学史著述中却少有涉及。考察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五四文学乃至五四运动,而且也使得我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国家话语的演进脉络。 一、国家话语的传统渊源 中国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随着国家形态的嬗变而传承演进。 夏、商、周,属于原始国家。虽然自夏开始即有“九州”的行政区划,设“九牧”以行管辖之职,有刑律、军队与赋税制度,但“万邦之君”的统治比较松散。到了周朝,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形同虚设,诸侯国敢于分庭抗礼。“《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①,其时,虽然文学中也有维系天下一统的希冀,但是,爱国文学的主题主要表现为述祖、颂君和对于诸侯国的忧患意识。 秦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君主帝国的时代,由秦至清,虽然政权屡经更迭,国家版图有所变化,但分久必合是一个总的趋势,多民族国家的形态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两千余年的君主帝国时代,爱国主义文学主要表现为报国志向与对山河破碎的忧患意识②。君主帝国时代后期,在未曾见识过的“远夷”的巨大压力之下,中国的天下意识逐渐让位于主权意识。1689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中,“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术语见之于拉丁文、满文、俄文等三种文本。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主权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有了明确的中文表述。自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咄咄逼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权意识愈加自觉。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每次重大的国难国耻都会激起社会舆论和文学创作中“国家”话语的活跃,诗词、歌谣、传说、戏曲、说唱、战记、演义、笔记、小品、英雄传记、烈士墓志铭等,呈现出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等带给中华古国的巨大创痛。陈玉树《乙未夏拟李义山重有感》作于《马关条约》签订之时,其第六首为台湾的割让与北国门户洞开而深感忧虑:“鸡笼浪峤图谁献,鸭绿松花户不扃。漆室更怜忧国本,后宫久未曜前星。”诗人所忧之“国本”,已非古代之君权,而是指国家的主权;诗中的“前星”也已超出了古典的“太子”之义,而是代指国家主权的传承。郑文焯《谒金门》第一首表达出“昨日主人今日客,青山非故国”的无限感慨。丘逢甲的《九龙有感》也传达出同样的意绪:“忽忆去年春色里,九龙还是汉家山。”李伯元长篇小说《文明小史》中,一位候补道愤愤地说:“各式事情,一齐惟顾问官之言是听,恐怕大权旁落,大帅自己一点主权没有,亦非国家之福。”惧外的安徽黄抚台无奈地感叹道;“我们中国如今还有什么主权好讲?现在哪个地方不是他们外国人的。”③作品藉此反映出当时中国主权惨遭侵夺的现状。“鸡林冷血生”的《英雄泪》、《国事悲》,分别借韩国被日本吞并、波兰遭俄国吞灭之事,表达忧国之心,以启发民众。 清末流行的“时调”,也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如“痛国遗民”编《最新醒世歌谣》(光绪三十年群益书局初版),所收三十一种时调中,有的从标题上即可看出国家情思,如:爱国乡歌、爱国歌、警世歌、叹中华、破国谣、国民歌等;有的从题目上虽然看不出来,但内容仍然有浓郁的国家意味,如《童子调》: 正月瑞香花儿开,想起中国眼泪来。埃及印度并越南,个个做奴才。嗳兄弟吓,前船榜样后船看。 二月杏花映日红,外人手段是真凶。灭国灭教又灭种,说说要心痛。嗳兄弟吓,大家都在劫数中。 三月桃花笑压担,我们百姓实可怜,大唐国号数千年,今日命难延。嗳兄弟吓,瓜分只怕在眼前。 接下来按月吟唱的歌谣,斥责满朝文武要把“中国地皮送干净”,哀感“俄人占我东三省”,慨叹赔款之屈辱与山海关之危急。《近体水调》先叹俄人“铁路功成”,“占了满洲”,我“奉天失守将军囚,甚来由?丧国权,实在出丑”。日俄战争在中国进行,“苦了百姓”,法德英意,都来瓜分。第五月里,提出了“夺还地皮”的号召。《近体紫竹调》拿亡了的七个国家做殷鉴,来警示国人。《近体四季相思》最为激越沉雄: 春季里相思困人天,江山呀已被势力圈,警烽烟。我民呀,国事日已非。人人皆婢膝,个个尽奴颜。可怜吾独立国旗何日建?莫不是奴隶根性已天然?忘却当初呀,我祖羲与轩,吾的民呀,你是中国的人,怎么把心肠变。你是中国的人,怎么把丑态献? 夏季里相思草阁凉,欧洲呀势力盖东洋,日膨胀。我国呀,总是没收场。什么袁与盛,什么吕与张,可怜吾一般男子尽姑娘。莫不是红羊浩劫由天降?报还了当年呀,专制狠心肠?吾的国呀,你是个好文明,怎做成这般样?你是个好江山,怎做成这般样? 秋季里相思天气清,西洋呀来了大兵轮,要瓜分。我天呀,酣睡几时醒?今朝割旅顺,明日送台澎。可怜吾房捐酒捐,莫不是支那种教都该尽?一任他列强呀虎噬与鲸吞?吾的天呀,你是个当国人,怎好冤了百姓。你是个当国人,怎好害了百姓? 冬季里相思雨雪飞,二十呀世纪风会移,尽披靡。我友呀,大局共支持,出洋到日本,留学往太西,可怜吾千钧一发相维系。吾不见少年做成意大利,到如今,五洲呀,处处扬国旗?吾的友呀,你是黄帝的孙,还须争点黄帝气,你是中国的人,还须做点中国的事。② 作品中,国民性反省与国家主权意识交织在一起,彰显出在列强逼迫下救亡图存意识得到强化的现代特征。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君主帝国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政体虽易,但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态则没有改变,反而得到更为坚定的确认。中华民国最初的国旗设定为五色旗,即象征着汉、满、蒙、回、藏等多民族的统一共和。从辛亥到“五四”,也发生了一系列涉及国权的重要事件。诸如:1911年12月16日外蒙古在沙俄的策划与支持下宣告独立,经过艰苦谈判,虽然1915年6月7日签订的《中俄蒙协约》保留了中国的宗主权,中俄承认外蒙古自治,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但中国丧失了实际控制⑤。1913年3月,中央政府所有驻藏官员及其军队被英国支持下的西藏分裂势力逐出西藏,藏军先后攻陷里塘、河口、盐井等地,包围巴塘、昌都,袁世凯命令四川都督兼川边镇守使尹昌衡率川军出打箭炉(康定)平乱,云南都督蔡锷派滇军入川助剿,川滇两军打败藏兵,收复失地,解昌都、巴塘之围⑥。英国横加干涉,企图以“内藏”与“外藏”之分来分裂中国。日本也一再蠢蠢欲动,企图与俄国联手侵夺我满蒙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