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娘子军”创作论争①过程中,报告文学作者刘文韶、电影文学作者梁信和琼剧编剧吴之分别对“红色娘子军”创作史料来源作了如下叙述: 有一天,我在翻阅一本油印的关于琼崖纵队战史的小册子时,偶然发现有这样一段话:“在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师部属下有一个女兵连,全连有一百二十人。”全书仅有这一句话,其他再没什么别的内容记载②。 剧本所写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二师直属娘子军连”的历史,它以海南军区编写的《琼崖纵队军史》(初稿)为凭据。于一九五八年六月完成初稿,一九五九年定稿发表于《上海文学》,一九六○年影片摄制工作最后完成,一九六一年七月一日全国首映③。 1958年,在准备庆祝建国10周年时,上级领导组织文艺界的人来搞创作,我就开始写琼剧《红色娘子军》。我曾在1954年写过琼崖纵队发展史,当时叫军史。后来据此创作出的琼剧《红色娘子军》④。 目前还没有材料能够考证出,记载“琼崖纵队发展”的史书系同一所指,但仍然可以初步确定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和琼剧剧本的书面叙事根据是“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女兵连”的相关记载。鉴于此点,本文定位于“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女兵连”史实考证,并不涉及“红色娘子军”其他创作素材研究⑤。 前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警卫旅作战记录是这样描述1930年代的海南社会状况⑥:“琼崖社会早受资本帝国主义力量侵入,致城市洋货充斥,物价高涨,生活程度提高,因之农村生活亦受影响而高涨,使农村再不能自足自给,而日见破产崩溃。”“琼崖之经济状况从现时社会情形上观察,已陷于山穷水尽之境。”“而农村方面之农产品,除若干副产物或特产物可盈余运销外洋外,此琼崖之所以缺少构成经济之条件,而经济命脉寓于国外资本主义血搏之中者,其理明甚。”⑦洋货的充斥所造成自给自足经济的破产给当时社会增添了更多的动荡,岛内的海南人开始外出寻求各类生存机会。“故琼崖之人民,多因农村不能谋生,而纷移至南洋工商业发达之资本主义之殖民地,以图出卖劳力,易得酬资。”⑧不过,靠“闯南洋”(东南亚)赚钱的大多是些男人,而妇女大多留在家中支撑家业、养老携幼。男人们有了“衣锦还乡才能荣归故里”的理想之后,如果没有赚到足够多的钱,他们是不会轻易回家的,即便是回家那也犹如探亲之旅。在“出卖劳力,易得酬资”的海南人中,能够发财的毕竟是少数,因此他们不得不长年累月在外游荡,妇女则只能在家中盼望早日结束“守活寡”的日子。当然,“闯南洋”也有可能遭遇不测而客死他乡,如果这样的话,女人就要真正一辈子“守活寡”了。1930年代的海南,人们常常认为“守活寡”是“美德”,如果女人要主动提出改嫁,她们就会遭到公婆的反对以及社会群众的非议,总之像“改嫁”这样的行为好像不大受欢迎。电影《红色娘子军》中那个抱着木头“守活寡”的红莲形象,虽然说是虚构的,但绝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不过,善良而又勤劳的海南妇女⑨,她们的美德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好运:不少脱贫致富的男人很快在当地重新组建家庭。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妇女的态度大多是忍让顺从。海南文昌一位名叫邢增仪的女作家,她的一篇纪实性散文《文昌阿婆》就有这些一段描述:“我奶奶也是一个留守阿婆,她从怀上我父亲时就开始守活寡,同时固执地认为爷爷总有一天会回来的,而这一等就是50年——人的一生有多少个50年啊?爷爷在南洋活得很滋润,先后一娶再娶。在他七八十岁要落叶归根时才突然想起,哦,在海南文昌还有个结发妻子……”⑩ 如果遇上婆媳关系紧张或邻里关系不和,妇女的生存境况就会更糟糕。《红色娘子军写真》书中是如下表述一名叫王运梅的女性从军原因:“参加娘子军之前,她曾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邻村的×××(名隐去)结婚。婚后一年,生了个女儿。在当时海南‘重男轻女’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她不仅遭公婆的白眼,还受丈夫的打骂。”(11)除此之外,该书还这样表述过1930年代海南女性的生活状态:“尤其是琼山、文昌、琼东、乐会、万宁一带的妇女,除了受‘四权’的枷锁束缚外,还受着公婆的打骂、丈夫离弃的痛苦,且要担负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她们在社会上受歧视,没有财产继承权,没有起名字的权利。”(12) 对海南社会状貌有所熟悉,并认真阅读1930年代海南妇女生活的相关记载,我们就可以发现:家庭冲突而不是阶级矛盾构成了女子从军最直接的原因。前工农红军琼崖独立二师师长冯白驹(13)在“文革”时期写的“反省”材料对“娘子军”有过这样一段介绍:“有些比男同志还坚强,丈夫反动作恶多端的,妻子带领革命同志去惩办;甚至丈夫熟睡时自己用刀子扎死丈夫,逃出来参加革命……”(14)从话语表述中隐约透露出当时社会的男女冲突。既然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断至少一部分女性是由于家庭问题而投奔革命,这样的推论甚至可以在一份新华总社发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内参寻找到佐证:“海南岛妇女参加革命的人,一般都是和家庭不和才出来参加革命的。”(15) 根据冯白驹在“文革”时期写的“反省”材料,“女子军”成立的时间是“一九三○年下半年”(16)这个时间可能有误。 1931年3月26日,适值全琼工农兵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乐会、万宁两县交界的加荣村举行闭幕式。在闭幕式上,乐会县赤色女子军连宣告成立。赤色女子军连仅有一排人数。连长是庞琼花,指导员是王玉文。(17)……1931年5月1日上午,红三团和乐会县苏维埃政府联合在乐会四区赤赤乡内园村的练操场召开群众大会,庆祝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成立(18)。 1931年3月底,在六连岭下、万泉河边各乡村,张贴布告号召广大青年妇女参加红军,准备成立女子军特务连。(19)……1931年5月1日,就在庆祝国际劳动节的当天,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正式成立。成立大会地址在乐会县第四区赤赤乡内园村(今琼海市文市乡内园村)红色操场上(20)。 根据以上两份材料,可以确定“女子军特务连”正式成立时间应该是1931年5月1日,因为两份材料叙述无差异。至于在“女子军特务连”在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乐会县赤色女子军”“不属正规红军连队建制,是乐会县委和苏维埃政府直接领导的地方武装组织”。不过,就“女子军特务连”成立时的编制与总人数就存在一些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