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1-0201-06 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美文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变,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在长达9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文的“坚守”与“破体”相伴始终。没有“破体”就无以发展,没有“坚守”就无传统可言。美文文体的体制、特征、本质和精神何在?未来发展路在何方?历经岁月淘洗后留下的传统是合理的吗?“破体”是无边的吗?“破体”的边界在哪里?现当代美文存在哪些缺陷?可以在哪些方面作出新的努力?在当下新传媒日益产生更大影响的时代背景下,美文该承担哪些责任?思考这些问题,对于中国当代美文创作及散文理论研究,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英语单词“Essay”,本意有“随笔”、“美文”、“小品文”、“散文”之义。当英国“随笔”被“五四”现代作家翻译引进的时候,周作人将其译名定为“美文”。在《美文》一文中,周作人写道:“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试呢?”①由于周作人在“五四”时期超卓的文化魅力,“五四”及其以后的中国现当代短篇散文创作,就沿用了这个“美文”概念。 现代美文9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美文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文体特征,既表现出传承与坚守中的创新努力,也在冲突与对话中积淀了美文文体的传统精神。 第一个阶段:多源共生 “五四”时期的美文创作,虽然还只是初创,但已经达到了高峰。即使是在晚清就已经成名的小说家曾朴也评价说:“新文学成绩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分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韵曲包。”②五四美文创作数量庞大,风格多样,名家辈出。如鲁迅、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人,都是知名海内外的美文写作大师。朱自清在1928年写作的学术论文《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中,中肯地回顾、评价了“五四”时期中国美文创作的繁盛与成就:“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③这就是说,“五四”时期的美文写作无论是在思想领域,还是在表现方式上,都呈现出多样的风致,是多源性的存在。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也充分肯定了“五四”时期美文写作的巨大成绩:“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有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④ “五四”时期美文写作格外发达,成绩甚至超出其他文体。文学史家将其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这种文体比较自由。因为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也就比较多,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过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显过身手。其次,也由于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再次,由于古代文学中散文比较发达,新文学若要站住脚,务必打破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因此诸多作家往散文方面努力,也是为了向传统文学示威。最后,是因为“化传统”化得比较好。新文学的小说、诗歌、戏剧形式上较多舶来品,借鉴外国从头做起,自然难一些,而散文小品则与传统保留更多的联系,虽然也取法英国的随笔和其他外国散文的笔调体式,但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散文作家创作时往往更便于也更自觉地从传统散文中,尤其是从明人小品写作中,寻找创新的根基。⑤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五四”美文创作成就的取得,得益于美文形制的短小,美文文体的灵活,还有文化传统上的优势。但从上述论断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新文学作家们的吊诡之处:既然“古代文学中散文较发达,新文学若要站住脚,务必打破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因此诸多作家往散文方面努力,也是为了向传统文学示威”,那么新的美文作家在创作时“从明人小品写作中,寻找创新的根基”就显得不是那么光明正大了。这也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健将们所惯常使用的“以传统反传统”的招式和手法了。 《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自成一种美文文体,其特点就是激情四溢,摧枯拉朽。陈独秀的文章,充满霸气,激情充沛。如他于1917年致胡适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陈氏的不少短论很能代表“随感录”的文体特色。 周作人则擅长“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⑥。其闲适隽永,开启了“五四”美文写作的正宗传统。周作人的美文写作,在传统文化资源上继承了明人小品、英国随笔和日本俳句的笔墨情趣,“有所借鉴,又融入自己的性情加以创造,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⑦。如《喝茶》写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北京的茶食》写看夕阳,观秋河,赏花听雨的快乐,认为正是这些无聊的游戏,才是生活中最真实的部分。此种乐趣和情味,凡是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都会觉得莫逆于心。在周作人的影响下,俞平伯、废名、钟敬文、冰心、朱自清等作家,也都创作出了空灵飘逸、自然闲雅的传世美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