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便是改变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从改革的目的便可看出,时间的“新”、“旧”具有意识形态性。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时间的“异质性”(与旧的、传统的时间相比)与“快速高效性”:“现代性是一种关于时间的文化,19世纪20世纪的欧洲哲学是这种时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一切事物都泛出不可思议的时间色彩”②。据此,1980年代的改革小说作为当时社会改革的反映,与时间必然有脱离不开的关系。当然,小说作为叙事文学,与时间原本也有天然的联系。不过,本文不着重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改革小说与时间的关系,而着重从意识形态方面,也即从反思现代性的角度来思考改革小说与时间的关系。通过重读这些作品,我们会发现,改革者以及改革的叙述者,都把时间放在生活、工作的中心地位,强调时间的重要性,但对这种重要性再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会发现时间常常具有专制作用,人被时间所控制,人为时间而时间——时间似乎成了人的“异化”对象。 时间的积极作用大家有目共睹,习以为常,但其对社会与人性的破坏、解构作用,人们往往看不到,或者有意“悬搁”存而不论。鉴于此,本文着重从消极意义上理解改革小说的时间叙述与时间意识,以思考现代化进程中许诺与承兑、期望与实际的复杂关系与尴尬处境,以期对国人的现代性焦虑进行思考。 改革小说包括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工厂、企业、机关改革等),但限于篇幅及农村改革的目标主要也是实现现代化,所以本文主要以城市改革小说为例,分析改革中时间对人的多重作用尤其是宰治作用,从而分析时间的意识形态性。 作为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及标志性作品,《乔厂长上任记》开头的引言,便是对时间权力的最经典也是最有力量的诠释: “时间和数字是冷酷无情的,像两条鞭子,悬在我们的背上。 “先讲时间。如果说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二十三年,那么咱们这个给国家提供机电设备的厂子,自身的现代化必须在八到十年内完成。否则,炊事员和职工一同进食堂,是不能按时开饭的。 “再看数字。日本日立公司电机厂,五千五百人,年产一千二百万千瓦;咱们厂,八千九百人,年产一百二十万千瓦。这说明什么?要求我们干什么? “…… “其实,时间和数字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只要你掏出心来追求它,它就属于你。 ——摘自厂长乔光朴的发言记录。”③ “改革”开门见山便点明了时间的重要性。 人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中,时间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的存在靠时间来界定、诠释,但这只是便于“说明”人的存在,把时间抽取出来,以数字表达,而这些数字只是说明而不能决定,即人创造了时间,而不是时间创造了人。但是,在改革小说中,常常把人与时间的关系颠倒。 一、时间呈示意识形态诉求 人们刚刚挣脱“文革”的梦魇,文学也刚从历史记忆的创伤(伤痕、反思)中来到当下。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是社会与文学的共同意向。这是一个“时间”感比较强烈的时期,人们对时间比较关注。改革小说作为第一个反映“在场”生活的文学思潮,必然对此交替感觉敏锐,要大力表现,时间来到眼前:对时间敏感,并有大量的时间表现。 几部改革小说都开始于黑暗(黄昏或夜晚)之时。这本身便具有象征意味,往日即是黑暗,黑暗过去是光明,而黎明辞旧迎新,将揭开现代化的第一页。 《新星》的楔子一章便具有象征意味:“黑暗的天空苍茫混沌,令人冥想。古往今来,历史沧桑。”“东方天空渐渐透亮,黎明正在慢慢露出宁静、沉思、清亮的额头。在它目光的投射下,一层层夜幕、黑纱被掀掉了,古陵的山川田野、沟沟壑壑,都一点点在黑暗中浮现出来。”④“现在关了灯,看出黑暗的天幕正露出若有若无的微明。一颗硕大的星孤零而冷静地亮着。”⑤ 初夏凌晨,子夜时分,一颗新星孤独地亮着。“新星”本身就是复指:人(改革者李向南)是颗新星,而改革本身也是一颗新星,因为它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孤星高悬,黎明将至。古往今来,历史的沧桑变化即在今朝:“如今,他决心要揭开它的新的一页”,而“这是几十年来要揭都没真正揭开的艰难的现代文明的一页”,“一千年后,这一页或许也将陈列在这古木塔中”⑥。千年古木塔,千年不变,悠久而滞重,但改革要破旧立新,构建新时代,必将翻开历史的新一页。 叙述者有意识地选择时间特征比较突出的“时间”进行时间叙述,同时也选择时间意蕴比较明显的“空间”物(建筑)进行表述,如花园街五号里的俄罗斯建筑。花园街五号,这幢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物,是临江市数一数二的漂亮住宅。在不同年代中,先后居住过的家庭都赋予了这座白桦林中的豪宅以一种神秘的色彩。由于住户不同一般的身份(他们都是当时临江市最具权势的首户,能够决定临江命运的人物),非同小可的能量,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悲喜哀乐的人生,也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兴衰隆替的沿革。因此,这座房子的历史,也是这座城市生存发展的见证。围绕着这座建筑物,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似水年华,如梦岁月,令人怀念,那红与黑的爱,泪与火的情,苦涩和甜蜜的记忆,那音画般的旋律,使人沉醉。如今,在改革潮流下,在时代风云中,阳光灿烂下的这幢建筑物,自然也生生不息地重写着它新的历史……“一幢建筑物,往往就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⑦ 大凡古旧的建筑,往往会成为一块碑石,记载着时代的兴衰,尘世的沧桑,家庭的嬗变。只要它不倒塌垮掉,只要它还矗立着,它身上负载的历历往事,都会时不时地在那些对这幢房子有过接触的人的脑海里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