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9)05-0085-06 主持人语:之所以选择这一话题来集中讨论,是因为我们深深感觉到:当前的新文学研究中肯定和褒扬性的成分太多,批判和反思太少。人们大都以仰视和崇敬的眼光打量新文学的历史和作品,却缺少必要的批判性审视。而我们认为,作为不到百年历史、中间又经历了种种束缚的新文学,它最需要的也许还不是赞美和崇敬,而是深刻的检讨和严肃的反思。只有在这一前提上,它才有可能进行自我超越,向着健康而宏阔的方向发展。当然,批判不是粗暴的否定,不是个人意气的简单表露,它是理性的检讨,是客观的审视,批判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新文学的发展,批判是另一种形式的建设。所以,我们的批判可能不是圆熟的,但绝对是严肃的;可能还存在某些遮蔽和肤浅,但却是真诚和坦率的。我们既欢迎同行学者对我们这些批判反思进行批评和探讨,也希望更多的学者参与到我们这个讨论中来。 (贺仲明) 一 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正全速向着全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谈论“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问题,似乎是一件与时代潮流相悖逆的事情。尤其是在文学界,绝大多数作家的创作和学者的理论都是带着浓厚的西方化(全球化)色彩,在直接或间接地向“世界化”靠拢,“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批评”的理论正席卷当前整个文学界①。相形之下,“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话题确实显得落伍和滞后。 但是,在我看来,新文学的“本土化”和“民族化”问题其实有着非常大的提倡和探索空间。这有三方面的理由:其一,全球化时代并不能排斥文学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在文学交流越来越普遍、人类命运越来越相互密切关联的情况下,文学当然不能狭隘地只关心某一族群或地区的利益,它应该追求普世人性价值,要有人类的整体关怀,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文学的任何关怀都不是表现为抽象的理论,而是由对具体的人或物的关怀所构成,其爱和关怀的情感最终要落在具体的人或物上。而且,这些情感因素都是由具体的创作,由具体的文学场景、文学意象和文学情感体现出来,这些以具体生活为对象的文学作品不可避免会带有文学的本土色彩,其“世界主题”也必然会带有本土的痕迹。换句话说,没有具体的本土化、民族化文学场景和文学情感,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深入的世界关怀。 其二,文学的本土个性正是一体化世界文化的反抗者。在现时代,所谓的“世界化”其实就是商业化和物质化,这种文化虽然不能完全否定,但它对人类生活和精神个性的伤害是巨大的。文学的个性化,其中也自然包含着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特征,正是对这种单一的一体化文化方向的批判和否定。正如著名学者弗莱所说:“文学艺术无论具有多大局限性,都可以在解放人类心灵中起到必要的作用。”[1](p.188)丰富的个性和精神特征是对抗物质文化潮流的重要基础,或者说,正是因为文学有独立的个性,有丰富的本土性和民族性为基础,它才能超越物质文化的羁绊和束缚,表现出其显著的个性和自由特征。如果文学真的失去了民族个性,被“世界化”了,它的魅力也就基本上荡然无存了。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中国新文学有着这方面的迫切要求。因为中国新文学主要以西方文学为蓝本,是在对自我传统的否定和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在事实上,这一否定不可能那么彻底,其内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很深的传统民族文学因素,其发展历史中,也不时有着民族化文学潮流的出现,某些时候甚至还占据着文学潮流的主导地位,但是,总体而言,新文学的发展方向是以西方化为主体的,它需要经过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洗礼才能真正走向成熟。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新文学尽管已经发展了近一个世纪,但它并没有真正完成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过程。 这典型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与大众的日益疏离。虽然新文学一开端就以“平民文学”为旨趣,在其发展历史中,也多次寻求大众化的实现,但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是,新文学始终没有真正进入过普通大众。包括在新文学已经发展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依然游离于大众之外,甚至是更远地离开了大众。赵树理在半个世纪前曾经批评过“五四以来的新小说和新诗一样,在农村中根本没有培活了”[2](p.1362),这依然是今天农村文学现实的真实写照。农民和大多数市民们喜欢的,依然不是新文学,而是言情和通俗故事——我们只要了解一下金庸和琼瑶等在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再对比一下主流新文学作家的阅读状况,就会有清晰的认识。虽然大众接受不是评价文学成熟的唯一标准,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与影视、网络文化的冲击等外在因素有关,但它还是反映了新文学与本土大众的距离,很有值得反思之处。二是新文学尚未形成真正具有民族个性的审美特征。一个作家创作是否成功,在于其是否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将它拓展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学,同样会呈现出显著的民族个性特征。从世界文学格局看,比如德国文学的哲学性,俄国文学的神性,美国文学的世俗性,等等。这些特点的背后是其民族的文化个性,或者说就是其本土特色。但是,新文学到底形成了什么独特的个性,使它能够在世界文学之林中显示出别样和独特?我以为还没有做到,至少是还不充分。② 这不能归咎于我们民族文化和生活。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厚和独特的底蕴,传统文学也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新文学未能形成独特个性的原因,显然与其本土化和民族化程度的不够、未能充分建立与本土文化精神的深刻联系有直接关系。 我们新文学研究界近年来比较热衷于讨论新文学传统,其实,新文学是否形成了相对稳固的、确定的传统,还很值得疑问。我更倾向于认为,即使在今天,新文学依然还处在一个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它还没有真正从西方文学影响中独立出来,没有真正融入民族生活和文化中,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和价值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