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叶新《幸遇先生蔡》的发表,在这个时代似乎成为一个隐喻,“五四”精神、蔡元培精神,在今天似乎与知识分子不再发生关系,他们只能存留在舞台的想象中。事实的确如此,“五四运动”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过去,它只可想象而难再经验。这个判断与我们正在亲历的思想文化环境有关,这是一个与“五四”大异其趣的时代,无论是精神空间、胸怀气象还是话题对象、价值观念。“五四”精神在今天正在逐渐消失。 今天的思想文化环境,与“五四”渐远,却与晚明相近。晚明处在大变动时代,虽然出现了一些大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贽等,但普遍的士风却是逃禅归隐、弃儒从商、纵欲享乐之风盛行。这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环境多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学院知识分子,在当下学术制度、教育制度的制约下几乎无所作为。因此,“五四”时代形成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正在蜕化为人文知识专家。众所周知,知识分子参与公共事务是这个阶层首要的功能和义务。但是考察本学科知识分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所思考的问题和发表的言论,更多的是寻章摘句、重复原典的所谓“学术”,能够进入公共论域的话题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社会提供思想的著述,几乎凤毛麟角。这时,我们在怀念“五四”时期的同时,也对承继了“五四”精神的八十年代充满了怀念。八十年代是一个大时代,它的热情、热烈、纯粹和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风采,与今天学院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致命庸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谢冕先生是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他虽然工作在学院,但他心怀天下、胸怀坦荡,支持文学的维新变法,为推动那个时代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谢冕,一九三二年一月六日生,祖籍福建,一九六○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此后一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社会职务有: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诗探索》主编等。因学术成就,一九八六年收录于英国剑桥传记中心“MEN OF ACHIEVEMENT”“名人传”第十二版。 谢冕的研究涉及当代文学学科的许多领域。而他的学术建树则主要集中于诗歌批评、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和“百年中国文学”的研究上。他对当代中国诗歌独特的感受和判断及其对全局的整体把握,奠定了他在该领域首席批评家的权威地位;而他开放、阔展的思想观念,为当代文学学科注入了新质和活力,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学科的成熟和发展。“百年中国文学”是他在世纪之交提出的新概念,而诉诸实践产生的成果,超越了传统“文学史制度”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 谢冕和他的同代学人有着大体相似的遭遇和命运,在共和国霞光普照的时代他走进北京大学,在大学期间他就和洪子诚、孙绍振等同学在徐迟先生的支持下初试过新史诗的写作。一九六○年毕业留校任教后,本来可以顺理成章地持续他钟爱的缪斯之神的研究,但不久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学术生涯刚刚开始便为另一种生活所置换。 因此,谢冕的学术活动严格地说,是起始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一九七八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本名为《今天》的民办杂志,里面发表的北岛、芒克、食指等人的诗歌以陌生的艺术方式表达了新的诗歌理念。它让敏感的谢冕深深地感到震惊,他意识到中国文艺革命性的变动已经来临。一九八○年四月,谢冕在他参与筹办的后来被称为“南宁会议”的全国诗歌讨论会上,发表了题为“新诗的进步”的著名演讲,他批评了对敢于向“传统”挑战、不拘一格的诗歌观念的歧视,提出了宽容和竞争的新观念。同年五月七日,谢冕应《光明日报》之约写了短文《在新的崛起面前》。文章刊发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连同后来其他人发表的带有“崛起”字样的文章,被合称为“三个崛起”而写进当代文学史。它被视为“新时期”文学观念变革的象征性事件。作为文坛“公案”,对它的“诉讼”长达数年之久。他面对新的诗歌现象指出:“对于这些‘古怪’的诗,有些评论者则沉不住气,便要急着出来加以‘引导’。有的则惶惶不安,以为诗歌出了乱子。这些人也许是好心的。但我却主张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我们有太多的粗暴干涉的教训(而每次的粗暴干涉都有堂而皇之的口实),我们又有太多的把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诗歌视为异端,判为毒草而把它们斩尽杀绝的教训。那样做的结果,则是中国诗歌自‘五四’以来没有再现过‘五四’那种自由的、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谢冕对“朦胧诗”现象的支持及分析,后来的批评家认为:是他“使原本处于朦胧状态的朦胧诗派开始自我发现,他唤醒了那些诗作者们作为一个诗人与作为一个流派的自觉并因此使他们渐成气候;同时他的命名与指认也使社会看到了朦胧诗派的存在,从而使这种存在牢固起来。在文学史中,未被及时确认的文学现象往往在形成影响并达到自身成熟之前就归于消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谢冕是朦胧诗派的缔造者。”“站在今天的水平上我们说谢冕当时越过他的同时代人只有半步之远,但在文化演进中这半步之远常常具有质的意义,常常是两个时代的分界线。”①谢冕以他超越同时代人的胆识最早支持的青年诗人,已先后构成了“新诗潮”的主力阵容:北岛、舒婷、江河、杨炼、顾城、骆耕野、徐敬亚、王小妮、傅天琳、梁小斌、陈所巨、王家新等等,这些人至今仍活跃于诗坛并成就卓然。这已成为史实的现象说明谢冕不仅仅具有民主、宽容、自由的胸襟和气度,同时亦说明他所具有的超越于普通批评家的审美洞察力。上述诗人的作品不止因当时表达了不合世风的思想观念而卓然不群,重要的是,他们在诗歌的表达形式、语言、审美取向等方面的重大超越。而谢冕正是以他作为大批评家所独具的敏锐眼光做出了自信而正确的判断。这一情景自然让人联想到“五四”时期周作人对李金发的支持,鲁迅对萧军、萧红、殷夫、高长虹等青年诗人、作家的支持与提携。他们同样肩着闸门。因此,谢冕是以他的胆识战取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关键的一役。从那时起,当代中国文学才有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时代仍在发展,但无论何时,只要想起那一时期代表文学健康力量的决绝和坚韧,既令人感慨同时又令人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