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127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0)01-0168-03 “西调”是清朝前半叶我国京畿地带与其他局部省份广泛传唱的一种“俗曲”——通俗歌曲或流行歌曲,是以山陕民间小调为基础,吸收融会了职业优人和下层文人的创作精华,主要由优童像姑表演的、带有乐器伴奏的歌唱艺术形式。它们被收录到乾隆初年京都无名氏编选的精钞本《西调百种》,乾隆四十五年京都柳淳敬编选的精钞本《西调黄鹂调集钞》,乾隆六十年京都颜自德辑录、王廷绍点订、集贤堂重刻本《霓裳续谱》,嘉庆三年九江榷运使戴全德的自刻本《浔阳诗词合稿》,嘉庆年间京都无名氏编选的钞本《时兴小曲钞》,道光年间京都无名氏编选的钞本《京都小曲钞》,1935年生活书店出版、郑振铎编选的《世界文库》,共计296首;如果以重出的“西调”数量和多段落组成的“西调”数量计算,总量应为539首。 在这539首“西调”里,表现市井题材的只有38首,不到总量的7%,但它们以一幅幅鲜明的具象图景,为我们展示了清代前期我国市井城镇、尤其是京畿地区芸芸众生的生活图景。“西调”里的红男绿女,都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进出的;“西调”里的悲欢离合,都是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演绎的。因此,这一部分“西调”的题材考察首当其冲,且在整体“西调”研究里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反映城郊生活的两首“西调”,占了此类“西调”的6.06%,重在描写城镇野外恬淡、悠闲、安详、静谧、幽美的生活图景,遣词用句打上了作者歌功颂德、粉饰现实的思想情感烙印,譬如: 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竹篱茅舍,酒旗几叉,雨过吹烟一缕斜。提壶叫,布谷喳,看林外多少野人家。千村转岁华,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月明无犬吠,杏花雨过,有人耕绿野。真个村村雨露桑麻,平原麦洒,翠波摇,剪剪绿畴如画。如酥嫩雨,绕塍春色藞苴。羡江南土疏田脉佳,田脉佳,怕人户们抛荒力不加,还怕有那无头官事误了他好生涯,还怕有那无头官事误了他好生涯。 ——《浔阳诗词合稿·卷三》[1] 这是满族官员戴全德在乾嘉年间于江西浔阳做九江榷运使时“以笔墨自娱”的一首“西调”,咏唱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多数百姓人家耕田绩麻、平静祥和地生活情景,无意中露出了画面背后“人户抛荒”、“无头官事”等现实,暗示了“春日乡村田园图”的想象美化成分,体现了为官者关注民生、悲天悯人之情怀。 这种虚饰化、艺术化了的描写视角一旦转换到城镇,“西调”的褒扬情绪与渲染色彩更是有增无减。反映城镇生活的“西调”现存19首,占此类题材的57.58%。其中,15首“西调”歌唱明媚春日众家芳卿成群逐队地踏青游园,3首“西调”歌唱祥瑞冬日红男绿女在“深闺绣帘”取暖赏雪,1首“西调”歌唱清雅夏日二八佳人高卷珠帘,奔向水阁琅玕。“画桥柳堤”上、“亭立湖心”里、“池塘名园”内、“琼楼雕梁”下,人们饮宴游园,沉醉逍遥,自然本能地、珍惜时日地、贪婪疯狂地、尽其所需地寻欢逗趣,享受美妙人生。譬如: 艳阳天和风细,美堪怜百花枝,游春人金勒马嘶芳草地,遥望见杏花村内飘酒旗。闹嚷嚷无非是宝马香车,水流画桥西,玉楼人春酒醉迷。叠赏名园,仕女王孙把秋千戏。 ——《西调百种·卷一》、《西调黄鹂调集钞·上卷》、《霓裳续谱·卷三》 再如: 春光明媚,梁上口卸泥,燕子归春回。杏花芳草游人醉,黄鹂枝上叫,青春再不回。风吹香馥馥,颤微微,百花放,蝴蝶飞,一对对形影相随。管弦处处催,又只见王孙公子,花边柳边喜孜孜畅饮金杯。叠魂飞梦飞,秋千院内佳人会。叠 ——《霓裳续谱·卷三》 歌中,烂漫春景鼓荡着游人春情,游人在赏春之时,欣赏管弦,嬉戏秋千,“畅饮金杯”,魂萦佳人:万物像人一样尽情展示生命的光华,人像万物一样本能挥洒生命,人与万物仿佛同根同性,彼此互化地芳华毕现了,“玉人”的活动天地与心情行为完满和谐地融为一体。 清代前期,城镇都市繁华奢靡的社会风尚已如上述,节庆之日,王孙仕女们倾城而动、相逗相招、昼饮夜唱、贪欢逐笑的游乐行为将这种享乐风潮更是掀向最高处。反映风俗节令的8首“西调”,占了此类题材的24.24%。其中,6首“西调”歌唱元宵节、寒食节、端午节“霞天彩地”、“莺歌燕舞”、“朱旗箫鼓”、万人空巷的欢庆盛况,2首“西调”是风俗场合中的“贺喜歌”与“贺寿歌”,当是民间艺人在“人户”祝寿、嫁娶、小孩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场合唱给欢欣的主人与众位宾客的,是用一连串吉言吉语讨个大吉大利、满堂喝彩,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与功利性。譬如: 荡悠悠闹花灯,你看那霞天彩地。一处处王孙仕女,笑盈盈车马奔驰。天街上银花火树游人戏,遥望见烟光笼罩烛影儿迷离。灯月交辉,管弦频奏,更有那红雪歌诗,爆竹儿声最宜。莫相催谯楼更鼓,玉漏迟迟。叠微醉觅相知,金吾不禁,长夜贪欢,元宵难遇。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