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2009)05-0112-06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之绝唱。迄今尚有两个相关问题没有解决:第一,创作时代的问题。这个问题争论已久。第二,历史地理背景之变动的问题。即诗中爱情故事的发生发展,与长江南北曾经交通自由而后来交通断绝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笔者所提出。 《西洲曲》相对最早的可靠文本,收录在《乐府诗集》卷72《杂曲歌辞十二》古别离类,题下注“古辞”①,就其内容言自是南朝歌辞。《玉台新咏》今存最早版本明无锡孙氏活字本(四部丛刊影印)及明末赵均覆宋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等10卷本均未收录《西洲曲》,明嘉靖十九年郑玄抚刻15卷本等则收录之,署名江淹②,但是并未给出依据。郑玄抚《刻玉台新咏后序》自述“予始删其余篇,理其落翰,进俪陈隋,演为十五卷”,愈滋《玉台新咏》原本是否收录《西洲曲》之疑问。无论依据《乐府诗集》还是郑玄抚本《玉台新咏》,都表明《西洲曲》产生于南朝,但是究竟产生于东晋宋齐梁陈哪一朝代,则众说纷纭③。实际上,在今存文献条件下应当可以解决《西洲曲》的创作时代问题,途径在于解决《西洲曲》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变动的问题。(此问题与其说是作品的历史背景,不如说是作品的历史内容。在此,内容就是背景,背景就是内容。) 本文试从作品与相关史料入手,解决《西洲曲》的历史地理背景问题及其创作时代问题,期盼方家指正。 一、《西洲曲》的内在问题:江北江南交通自由及其断绝 《西洲曲》全文如下: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通过女主人公的抒情,叙述了一个爱情故事,即江南女子与江北男子相爱而不能重逢,甚至音信断绝,唯有隔江相思。此爱情故事发生发展的全部情节,皆显性地和曲折地含藏于女主人公的抒情之中。诗歌故事可能真有本事,也可能出自想象,但诗歌故事发生发展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变动则具有真实性,并关系到诗意的了解,和历史的认知。 《西洲曲》云:“折梅寄江北”,又云:“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又云:“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可知女主人公是江南女子,所思念之情郎是在江北。 《西洲曲》云:“开门郎不至”,又云:“忆郎郎不至”。可知江北男子曾到江南,与女主人公相恋,离开江南返回江北前曾约定再到江南相会,而现在江北男子不至。 《西洲曲》云:“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又云:“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可知,西洲是在江南,距女主人公居处不远,与当初江北男子到江南与女主人公相恋有关。换言之,西洲当是此爱情之摇篮。 《西洲曲》云:“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谐音“怜子”,“子”为第二人称;“青”谐音“清”,指性情纯洁),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谐音爱心赤诚)”,又云:“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可知双方之间相爱,相知,相互信任。现在江北男子不至,并非由于主观原因,而当是由于某种不可抗拒之客观原因。 《西洲曲》云:“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又云:“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由此可知,第一,现在江北江南男女双方之间相思而不能相见,不仅来往断绝,而且通信断绝,海水般宽阔的长江成为双方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换言之,现在双方之间来往和通信断绝的原因,实在于长江南北交通断绝。第二,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诗中反复以辽阔之“海水”比喻江水,虽然出自诗人或诗人心中女主人公之灵心善感,可能带有艺术夸张,但更可能亦是写实——隔断双方之间的长江,当为江面非常宽阔的长江下游(详见下文)。 综上所述,《西洲曲》爱情故事及其历史地理背景,实际包含两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江北江南之间交通自由,江北男子曾到江南而与江南女子相恋。第二阶段,后来江北江南之间交通断绝,江北男子无法再到江南与江南女子相见,唯有隔江相思。当然,诗中所直接描写之情形,为爱情故事之第二阶段。爱情故事之第一阶段,是潜藏于诗中。 由此可以推断,《西洲曲》爱情故事历史地理背景之演变,实际即是南北朝之间边境之变动。当《西洲曲》爱情故事发展处于第一阶段时,南北朝之间边境是在长江以北,江北之地属于南朝,故江北江南之间交通自由,江北男子与江南女子双方之间可以来往相见。当《西洲曲》爱情故事发展处于第二阶段时,江北之地落入北朝之手,南北朝之间边境就是长江,故江北江南之间交通断绝,双方之间不能来往相见,亦不能通信。即由《西洲曲》已可推知,南北朝之间边境防守严密、禁止通行,故可称之为军事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