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0)04-0147-16 一、引言 生活方式是社会学的一个理论范畴,经常被作为分析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描述社会不同群体差异和个体生存特点的重要概念,主要包括“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四个方面”[1]。生活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通讯技术(ICT)也对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曼纽尔·卡斯特(M.Castells)曾指出,信息技术革命已催生出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即网络社会。这种社会模式有其特征,这就是经济行为的全球化、组织形式的网络化、工作方式的灵活化、职业结构的两极化。[2] 互联网的崛起使媒介不再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并由此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社会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人,占网民总体的50.7%,同比增长16.8%。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54.5%;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6.5个小时,比2008年增加了1.9个小时;娱乐、社交和自我展示是中国大部分未成年网民网络生活的主题;其中,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方面,大学生网民表现得较为活跃;在商务类应用上,大学生网民网购比例达43.1%,使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比例分别达40.1%和38.9%。[3]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提出的“网络世代”(Net Generation)理论[4],明确提出基于互联网的生活已成为年青一代的标志性时代特征。所谓“网络世代”,就是在网络和信息科技的影响下而发展成为具有网络族群特性的新兴世代。对于他们来说,计算机和互联网就像是空气一般必不可少。技术变得如同隐形眼镜一般透明,成为N世代生活中的一部分,透过它看到了人群、资讯、游戏、应用软件、服务和朋友。简言之,N世代不再仅是技术上瘾,而是为技术所化,或者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正如任何技术皆有利弊两面影响一样,网络带给大学生的影响亦是多方面的。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大众媒体或教育学术研究领域,各种观点沸沸扬扬,莫衷一是。总结来讲,学术界关于网络对学生影响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乐观派,认为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展信息资源获取途径,促进师生沟通与交流,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尤其是网络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一是悲观派,认为互联网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皆有负面影响,应该限制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如斯托尔(Stoll)与特克(Turkle)通过研究发现,上网交友会导致社会孤立与社会焦虑。[5][6]此外,更多对网络的负面影响集中在“网络伦理”和“网络沉迷”等方面。 上述两种关于互联网对学生影响相互矛盾的观点,一方面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更凸显问题之重要性。技术本身皆为中立,其应用之成效在于方式。毫无疑问,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如何深入探究研究青少年学生网络应用方式,以抑弊扬益为基本原则来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活方式,最终提出相应指导与应对的方法与策略,成为一个亟待研究之焦点问题。 二、文献述评 (一)生活方式及其分析模型 实际上,生活方式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不同领域学者对其认识各不相同。例如,在心理学领域,阿尔弗雷德·艾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生活方式是人们根据某一中心目标而安排其生活的模式,并通过其活动、兴趣和意见体现出来。这个中心目标就是自身缺乏的、未具有的优势或其思想中固有的某种价值观。”[7]在社会学领域,生活方式的研究源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生活方式是辨别阶级的有效指标的思路,后来被韦伯等发展为专门的社会学研究范畴,主要探讨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模式及流动性[8]。在营销学领域,生活方式研究起源于市场细分理论。勒泽(Lazer)首先将生活方式的概念引入营销学研究中,他认为:“生活方式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它是某一社会或某一群体与其他社会或群体的不同之处,而具体表现于一个动态的生活模式中。因此,生活方式是文化价值观、资源、法律等力量所造成的结果。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消费者的购买及消费行为即反映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生活方式。”[9]此外,安德森(Andreason)认为:“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科学的观念,它是个人或群体独特行为的统合,也可视为时间的配置问题,即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下,不同的群体如何去配置有限的时间资源。”英格尔·布莱克威尔等(Engel Blackwell)提出:“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以及使用时间、金钱的方式。”此外,他们也认为生活方式不仅受到外在环境(包括文化、次文化、社会阶层、参考群体及家庭)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个人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人格、价值观。[10]目前国内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多集中于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主要将其作为分析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描述社会不同群体差异和个体生存特点的重要概念。 归纳上述诸定义,在本文中,研究者主要将生活方式理解为个体通过其行为、兴趣和爱好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活动模式,这种生活模式与其行为方式、生活目标以及价值观息息相关,主要表现为学习方式、社交方式、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