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培养类型的变化,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日渐凸显,个别研究生和导师间发生矛盾的极端案例和由此引发的导师指导不力、师生关系雇佣化等方面的指责与讨论经常见诸报端,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研究生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2006年以来教育部推动实施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其核心是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更引起了不少人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进一步异化的担忧。为了摸清我国高校当前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整体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建议,2009年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成立了课题组,邀请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围绕师生关系的若干问题编制了调查问卷,并在全国27所高校发放问卷开展调查研究。总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是邀请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的实际情况编制的,分为导师问卷和研究生问卷,导师问卷共25题,研究生问卷共34题,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师生关系现状及认知等。大部分是单项选择题,也有少部分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 调查随机选取全国各地、各层次的27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由各被调查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代为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回收研究生问卷2619份,导师问卷1023份,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2442份和1021份。这27所院校中,有22所“211工程”建设院校,其中12所高校同时也是“985工程”建设院校。调查对象覆盖了全部12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师生最多,研究生和导师分别占32.6%和29.1%,导师所在学科中较多的还有理学(15.7%)、文学(12.4%)、管理学(9.2%)、经济学(8.7%),研究生所在学科中较多的还有理学(16.6%)、文学(10.9%)、教育学(9.8%)、管理学(64%)。被调查研究生中男生1186人,女生1211人,博士研究生387人,硕士研究生1999人①。 对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主要运用了描述分析、x[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等分析手段。为方便起见,根据不同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将研究生分为人文学科(含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科学(含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理科(理学)、工科(工学)、其他学科(含管理学、医学、农学、军事学)五大类。 二、结果及分析 (一)导师指导制度及师生关系的性质 1.导师指导制度现状及期待 讨论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首先涉及研究生导师指导制度。现代研究生教育产生之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各国研究生教育采用的大都是单一导师制,即由一名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学习、研究、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研究生教育类型的增加,单一导师制逐渐不能适应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又产生了双导师制、导师组制等等不同的导师指导制度。这些不同的导师指导制度适应了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有利于研究生接受不同导师的指导,汲取不同导师的智慧,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指导制度仍以单一导师制为主体(见表1)。86.1%的研究生、71.4%的导师指出他们目前采用的是单一导师制,8.4%的导师和7.1%的研究生采用双导师制,18.4%的导师和4.7%的研究生采用的是导师组制。但是对于导师指导制度的倾向性的调查发现,有更多的导师(40.5%)和研究生(18.3%)赞成导师组制,赞成双导师制的导师和研究生的人数也多于目前采用双导师制者。这说明导师组制和双导师制虽然还没有成为我国主要的导师指导制度,但已得到多数导师和较多的研究生的认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超过40%的研究生没有做出赞成何种导师指导制度的选择,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各种导师指导制度的内涵、特征、优缺点等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无法作出选择。
2.对师生关系性质的认识传统上认为,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课题研究,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是师生、师徒、导学关系。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指出研究生与导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不仅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共同研究的关系,二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导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是科研伙伴关系。本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种认识。表2显示,52.4%的研究生和44.0%的导师认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应该是师徒关系,有40.0%的研究生、47.9%的导师认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应该是科研伙伴关系。同时,在现实中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也呈现出以传统的师徒关系为主的特点。69.1%的学生指出导师与其相处时呈现的是师长的角色,16.8%的研究生认为他们与导师的关系是科研伙伴关系,另有10.7%的研究生认为其导师更像老板,只有2.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雇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