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0)04-0157-07 跨国教育(transnational education)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新趋势。尽管产生时间较晚,且相较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传统模式(留学教育)规模尚小,但其发展迅速和后劲十分强劲,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之不可逆转的一大潮流,也是各国学者都必须关注与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跨国教育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所在国不同于教育提供机构所立足国家的教育活动。它要求教育提供国所提供的学习项目、课程或教育服务跨越国界,这就必然会引起教师、教育信息和教育材料等的跨国界流动(包括通过网络、广播等方式的远程流动)。跨国教育的产生既有其国际性的共同动因,也有各国为满足自身需求的特殊推动因素,既然跨国教育的趋势不可逆转,那么只有对其发展动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在未来国际化的大潮中制定可行的战略,使本土的高等教育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各国跨国教育的客观驱动因素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由来已久,那么为何在80年代产生了跨国教育这一新的形式?在这一共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又是哪些因素推动了各国跨国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全球化与GATS框架 由经济全球化引起的人员、资本、知识、信息、技术等的全球性流动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国的教育市场向全球开放,国与国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交流日趋紧密,西方发达国家更是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教育市场,“教育的商品化、私有化、市场化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潮流。①”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世贸组织曾推动达成一项《服务贸易总协定》(即GATS)中。在这一协定中高等教育被视为出口商品,是一种“具有商业性质的教育,它不属于政府职能,不是公益性的服务,这种教育服务属于私人消费,不属于公共消费”,在教育服务贸易的四种主要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中,跨境交付与商业存在与跨国教育直接相关,是跨国教育的主要实施形式。若跨国教育是以课程衔接、联合学位/双学位等形式实现,往往也伴有境外消费和自然人的流动。可见,经济全球化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推动了跨国教育,特别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跨国教育的产生。 (二)全球教育发展的失衡 由于南北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当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时,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才刚刚从精英阶段步入大众阶段,这时在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上,文凭的价值稍有下降,其教育资源面临过剩的危险,而在发展中国家,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还在加剧。据预计,仅在亚洲地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在1995到2020年间将增加4.8亿,这就意味着每个星期要建立37000所大学才能满足这些需要②,高等教育服务的短缺和过剩产生了对跨国教育的“拉力”和“推力”。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中所处的边缘和中心地位不断凸显。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阿特巴赫从“历史传统、语言障碍、科研实力差距、知识交流的不平等和人员流动的单向性”五个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存在的“心理依附”③,发展中国家希望引入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和经验,发达国家也愿意并积极地向国外输出自己过剩的教育资源。这样,少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英、澳等国家主导了跨国教育的输出,而亚洲、拉丁美洲等中等收入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扮演了跨国教育的输入国,在这种输出与输入双方都有利可图、并都对此极富热情的情况下,跨国教育便自然而然得到推进。 (三)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等院校是知识、技术的创造和孵化基地,全球性的知识和技术的迅速更新使得各国高等院校展开激烈竞争。但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科学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再加上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为了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各国之间也开始了更加广泛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持续的进步,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传统的空间和时间对高等教育拓展的局限越来越弱。信息技术作为现实的物质和技术平台使国际资源的共享和联系更为便捷、更为紧密,以电脑、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已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消除了人类交往的地域障碍,方便了各国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④,导致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出现,这些都加速了跨国教育的步伐。 (四)国际组织的积极促进 一些国际组织(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教育局IBE,世界银行等)在推动跨国高等教育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95年,跨国教育全球联盟(GATE,Global alliance for transnational education)成立,标志着跨国教育正式进入教育研究领域⑤。UNESCO一直致力于国际教育的合作,其宗旨是促进各成员及准成员间在教育、科学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以对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贡献⑥。它在跨国教育的课程流动、文凭互认、学位互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UNESCO Asia Pacific Regional Bureau for Education)为促进学术和人员的国际交流,还特别建立了亚太地区大学流动协会(UMAP,University Mobility in the Asia Pacific)及其“学分转移计划”组织(UCTS,UMAP Credit Transfer Scheme)⑦。这些国际性或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在推动跨国教育上做了很多努力。 (五)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 随着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都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对终身学习的需求更为迫切,学习和教育成为贯穿一生的过程,因此需要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高等教育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人员的需求。而跨国教育恰好应时而生,满足了这种终身化学习的需求,因为跨国教育的一大特点便是其举办者未必是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举办形式也未必是传统的高等教育形式,这便给各种继续教育提供了条件。如在中国上海,共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229个,合作项目分别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51.27%属于非学历教育。这些非学历教育可以是面对面授课,也可以是远距离授课;可以是培训教育(语言培训、技术培训),也可以是职业证书教育(会计师、建筑规划师等);且其举办者可以是政府、学校,也可以是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集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