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 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0)04-0294-06 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研究生的创造力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竞争力形成。了解研究生创造力的特点,针对薄弱之处施加合理的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创造力。本文所涉及的与创造力相关的因素,具体包括创意生活经验、创意观念、创新行为。研究工具采用文化背景与大陆十分相似的我国台湾学者研制的心理测评量表,对比台湾地区的相应数据①,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大陆研究生创造力上与台湾地区学生相比有什么不同,各自有什么特点,并探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逐渐融合的今天,两岸研究生创造力的对比研究也许可以加深彼此了解,有利于今后两岸学术、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有关创造力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的研究也会对创造力形成规律的探讨增加新的认知。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 1.创意生活经验与领域创造力的关系 创意生活经验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创造力来解决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后所产生的经验。Maslow(1968)认为人人可以有创造力,有的人的创造力展现于专业领域,而有的人的创造力展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每个人在创造力表现上皆为独特的,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产生于个人的生活体验中的创造力也是实现自我潜能的创造能力之一。理查德(1999)认为:“日常创造力的概念与抽象的能力和天才观念并不冲突。每天的创造力不一定是能力,或者只是一种能力。一方面,人们发现它似乎涉及人格因素,高度创造力的人往往是跨领域表现出创造力。发挥创意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的一种‘习惯性’。科学家们离开实验室,他的创造性并不须要关闭,艺术家离开工作室时,他们遇到世界上的问题时,往往会以比其他人更灵活转化的方式来对待。”[1]684-685 心理学家将影响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创造力称为大C(creativity),将日常生活经验所展现出来的创造力称为小C。心理学家除了聚焦在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如艺术、科学等),亦注意到一般人如何展现个人独有的、在生活中行为和活动展现的创意生活经验。吴静吉教授认为每个人生活中都在解决问题,有时靠小创意就可以化解危机。创新不见得一定是发明,有时候就是靠那种小创意解决问题。如营销上的创意,将既有的产品做崭新的包装和应用,就是一种小C[2]。所以,创造力研究方向上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如何激发个体把具有创意的点子实践在问题解决上,让生活充满创意。 2.创新行为与创意态度的关系 创意态度往往决定创意能否被表达出来和被接受。创意态度与认知风格有关,倾向于同化的认知风格与倾向于探究的认知风格,在寻找答案时的行为是不同的。“同化者优先支持认知上的经济,而探究者则找寻新的解答类型和新的解决问题方法。”[3]探究者在创新层次高的任务中会表现得比同化者好,而同化者在和经验有高度相关的任务中会表现得比较好。 在一项经验性的研究中,Runco和Basadur发现“对有分歧的观点的优先选择”态度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十分有利[4]。“创意态度”可看成人格特质的一部分,或是一种“如何看待创意产生”的价值观;具有较佳的创意态度,可以增加创新行为,也可能有较好的创意产出。在不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产生的消极态度会阻碍一个人的创造力发挥,如回避问题;或在解决问题之前就放弃努力,认为不可能达到;认为别人能做,而我不能做;认为创意只能产生在高智商的人身上;因为想法幼稚而放弃或加以嘲笑,等等。 3.有关创意态度、观念、创造行为的区域差异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Cheung Chau-Kiu和Yue Xiao-Dong通过一个大样本的调查,让学生根据名声、创造力和社会贡献指认中国著名的创造者。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样本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科学家与其他专业人士,始终保持较高的知名度、创造力和社会贡献,显示出中国社会强调的创造性的效用,强调科学、理性、客观的现代教育的价值观。所不同的是,香港地区与大陆学生在持续的名誉方面有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香港地区重商主义的影响[5]。 罗玲玲等人(2001)曾运用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TTCT)图形量表对中国大学生和中学生进行测量,测试结果与美国大学生、中学生常模比较,在“过早封闭倾向的抵御能力”上与美国学生有显著差异[6]。托兰斯认为,有创造性的人能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延迟思维上的封闭倾向,即抵御封闭的能力较强,得以产生心灵上的跳越,使设想更为独特。而缺少创造性的人总是思维过早地跳到了结果,没有考虑信息的交换[7]。因此,思维过早地跳到结果的人,有一种潜在的观念和态度在左右他的思维,即追求速度,以为快就是好。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学和中科院的研究生。数据采集为2004年,共发出问卷1000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831份,回收率为83.10%,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