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0)02-0031-06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日益成为一个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实践领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其劳动成果与社会的密切程度更高、影响更大;高校教师的劳动内容(科研、教学)和劳动时空有较大的自由度。基于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高校教师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大,所以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教师社会责任的弱化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缺乏教育公正心;缺乏爱岗敬业、进取创新之心;对教学敷衍了事,缺乏育人的使命感,只管教书,不管育人,造成一些的学生,因为缺乏指引而做出极端行为,为害社会。这些行为是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源于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由于高校教师教育活动的自由度大,为了保证教师更好的履行教师职责,有必要对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加以规范。由此,将社会责任引入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指标的选取 1、一级指标的选取 本文认为:教师胜任力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能将高绩效表现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普通教师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包括潜在特征和显现特征。本文以最早的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的研究为基础,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结合高校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将一级指标确定为4个,分别为: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动机,并将其由内而外分为三个层面:最外层是知识和技能,中间层是态度,最核心的层面是个性动机。 2、二级指标的选取 (1)知识 苏格拉底在《美诺篇》里把知识看作“对普遍必然性的本质的把握”。然而,在中国古之先贤的论述中,“知”的主要意思是“晓得”、“知道”,“识”主要是指人们在“知”的过程中,对于外界事物(信息)能够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思考、省悟、建构等。知识是高校教师进行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离不开知识。 (2)技能 高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手段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技能涵盖了6个二级指标,它们是:语言表达能力、操作现代教育手段能力、教学启发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3)态度 作为高校教师,追求真理、传播真理是永恒的主题。依照西方古典大学的传统,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上的先驱,更应是道德的模范。在中国,相对于学术影响,更加注重高校教师在德行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在1918年发起组织北大“进德会”,他希望通过“进德会”这样组织,促使北大教师和学生能首先成为“混浊之世的清流”,以此带动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因此,从态度上来看,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热爱教学、治学严谨、诚实正直、尊重他人。 (4)个性动机 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必然要承担自己的社会使命和责任。高校教师在大学中属于最基本的角色群体,大学承担责任的核心途径就是通过高校教师的工作来履行对社会的责任。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做到求真、求实的同时,还应考虑到这些活动的结果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即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高校教师应将社会责任作为自觉的职业操守,如果放弃教育的社会责任,只会导致教育与社会的完全分离,生产一批对社会有害而无益的身心不健康的学生,这有悖于教育的社会目的。高校教师应当关注社会,树立起服务社会的意识。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之外,还要积极投身到现实社会的变革与实践中去,运用掌握的知识主动地参与社会决策,用知识为社会和民众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 高校教师个性动机的评价二级指标可分为:自信心、成就动机、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归纳如下:
二、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1、权重确定方法的选取 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框架,因此选择层次分析法将有利于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即AHP(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迪教授(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用于决策和规划处理具有复杂因素在内的经济、管理和技术问题的一种新方法,[1]其分析过程与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分解、判断、综合)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