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0)07-0036-07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充分肯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尤其是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投入,并对教育投资的属性、作用、战略意义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已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予以扶持。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对教育事业在国民生产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作过精辟论述,而且十分重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我们要千方百计把教育搞上去,哪怕在其他方面牺牲一点速度。他强调,要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把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并表示愿意当教育事业的总后勤部长,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他之后,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事业提高到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把对教育的投入看作是国家的战略性投资。 从宏观上看,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包括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深入考察教育领域内部,尤其是高等教育投资领域,有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必须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运用高等教育管理原理与方法,对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迅速扩张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寻找出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建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教育投资新体制,这是作者进行本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有效方式。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领域一些重要问题的实证研究 1.高等教育投资总量不足 高等教育投资总量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投资总量的增长速度,跟不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性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没有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占GDP的4%的目标。受这一因素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一直紧张。二是高校负债严重,根据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到1500亿-2000亿元人民币。近年来,高校向银行贷款的数量还在增加。 2.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波动大
图1 2000年-2008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线状图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2008年》) 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至2008年之间,国家财政对教育投资比例最高的年份是2002年和2008年,分别为3.32%和3.48%;而2004年、2005年分别下滑到2.79%、2.81%,投资变化曲线呈“S”形。与之相对应的是,高等学校生均预算经费也呈下滑趋势,2004年与2005年分别为7580元与7613元,与1999年的9324元比,分别下降了16%和18%(注:根据1999年至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计算得出)。而2004年与2005年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呈两位数增长,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时期(在校学生人数每年以20%的比例增长)。高等教育投入实际下滑的趋势,与经济快速增长、高校规模迅速扩张的形势很不合拍。作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能被忽视,那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投资决策研究不够,没有形成一套稳定的、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因此,有必要运用教育管理学原理,加强对教育投资决策的科学论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预见性和长期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决策不当、预算制定不科学等问题,并尽量避免出现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上下波动,投资总量时少时多的现象。 3.高等教育经费分配地区差异大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最高的是北京市为27724.67元,是全国平均值的3倍多,分别是最低的江西、四川两省的9倍多;排在第二位的上海市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分别是江西、四川两省的6倍多。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最高的是北京市为29617.63元,最低的是江西省为2722.52元,北京市是全国平均值的3倍多,是江西省的10倍多;排在第二位的是上海市为18985.80元,是江西省的近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