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本科教学改革加快了步伐,涉及教学的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直至目前改革仍在不断深化中。在同一时期,日本于1991年颁布了新的大学课程设置制度。时至今日,该制度日趋完善,对日本的高等教育以至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国内学术界很早就有学者对日本新的大学课程设置状况的介绍和研究,内容涉及日本《大学设置基准》的部分修订和大学教育改革(陈俊森,1993)①、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新动向(黄福涛,1997)②。随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在各自的研究中涉及到该制度,研究视角初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分别涉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特别是从大学通识教育的视角进行研究(江涌、冯志军,2005③;郭德红,2006④),还有研究讨论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教育改革的个性化特征(李昕,2008)⑤。 综观国内关于日本大学课程设置制度的研究,学者们除了对该制度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外,主要试图通过对中日两国的比较,从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教学组织机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课程改革特点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得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相比已有的研究,本研究更关注日本大学课程设置制度的执行有效性。有效执行的大学课程设置制度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概括日本大学课程设置制度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最终试图从制度制定角度对大学课程设置制度执行有效性得出若干结论,以期对促进我国的高校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一、日本当前的大学课程设置制度 日本当前的大学课程设置制度以日本政府于1991年7月正式实施的新的《大学设置基准》为基础。根据新的《大学设置基准》,各大学不必再将本科课程分为通识教育⑥(General education)课程和专业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课程两类,不必再将本科四年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各大学可以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办学方针和思想,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课程设置。但是,新的《大学设置基准》也规定了最基本的课程设置要求:规定各大学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要求各大学为了实现大学的教育目的,必须系统地编制教育课程;在编制教育课程时必须适当照顾到,在教授有关学部等的专业的专门科学和艺术的同时,还应培养广博、深湛的教养、综合判断力以及丰富人性。在此之后,虽然《大学设置基准》也有若干修订,但基本思想一直保持不变。一言以蔽之,日本的大学课程设置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课程设置标准大纲化,即在国家最基本的课程设置要求下,大学可以自主设置课程。 二战以前在日本的大学中没有通识教育课程。1945年,美国教育使节团指出,日本的大学课程显示出一种过于专业化的倾向,“普通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就结束了,大学与专门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知识面窄而且过早专业化的倾向,缺少普通教育”,而“普通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自由思想所必不可少的,它也是专门教育的重要基础,必须把普通教育的课程纳入大学课程体系”,“应该给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的自由度,大学教育应该由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三个部分构成”[1]。于是在美国的影响下,1947年7月日本的大学基准协会制定《大学基准》。该基准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授科目、学分、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做出明确规定。1956年10月在此基础上经过修订,文部省以省令的形式制定并公布《大学设置基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大学课程设置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日本社会要求对其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91年2月大学审议会向日本政府提交了著名的咨询报告《改善大学教育》。该报告指出,“各大学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目的并适应学术和社会的要求编制和实施有特色的课程,这将有利于大学教育整体地充实、提高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教养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在于,大学教育不仅是给予学生专门知识的教育,而且是要使学生通过学问的学习获得广泛的知识,并养成自主、综合的思考能力”;“若要在大学教育中真正、有效地实施教养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需要进行课程及教学体制方面的改革”[2]。基于该报告的精神,同年5月政府颁布了新的《大学设置基准》,并于同年7月予以实施。新的《大学设置基准》在日本大学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学术界称其实现了“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 可以认为,日本当前的大学课程设置制度具有极大的弹性和自由度,使得大学的课程设置易于与时代发展同步,各种社会需求也易于及时反映到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去,因而较之从前的大学课程设置制度而言,有明显的进步。文部科学省2008年的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各大学的课程设置越来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满足职业生活需要的职业教育;提供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通识教育;注重区域性人才的培养;提供适合广泛年龄层的生涯学习教育;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加强外语教育、扩大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培养等等。[3]而这些方面,恰恰反映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日本社会对大学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