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力量,其数量和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国内外竞争力。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约123.7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76倍,年均递增7.6%。①本文以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等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国际比较找到师资队伍改善的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发展现状 (一)高校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成为主力军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得到改善,年龄断层问题基本解决,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40岁以下教师占64.1%,可以看出40岁以下专任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专任教师老龄化问题已得到缓解。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年龄分布也趋于合理。以教育部的75所直属高校为例,55岁以下研究生导师数量增长最为明显,60岁以上研究生导师数量趋于稳定。50岁以上研究生导师的比例持续下降,研究生导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45岁以下导师数量持续增长,2008年45岁以下导师比例达到55.13%,见表1-1。
如果把这一指标放在国际视野下,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明显年轻化。根据2005年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的统计,荷兰大学中有47%的应用科学教师年龄在50岁或50岁以上。2003年特文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奥地利、比利时的佛兰芒语地区、法国和瑞典等国,50%以上的教授年龄超过55岁。这一比例在澳大利亚、荷兰和德国在40%~50%之间。2005年,由胡戈(G.Hugo)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澳大利亚大学中年龄超过45岁的学术人员所占比例从1998年的45%增加到2004年的49%;年龄在55岁以上的学术人员比例从13%增加到18%。此外,35岁以下的学术人员比例从25%降低到23%。由此,胡戈提出,澳大利亚大学在未来的十多年中将面临最近三十年内最艰巨的学术人员招聘任务。 可见,在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的过程中,一方面,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构成了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他们年龄偏低,教学经验与科研能力还有一定欠缺。为此,如何迅速地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大学教师是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问题。 (二)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逐步优化,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甚远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明显优化。统计数据表明,1997-2006年间,各学历层次专任教师绝对数量均有增加,其中,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专任教师数由21816人增加到2004年的最高点31341人,后来又回落到了2006年的29370人;本科学历的教师数由268449人增加到了620191人;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则由114206人增加到42642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由15500人增加到108605人。进一步分析发现:首先是不同学历专任教师绝对数量10年增幅差异极大。如:专科及以下教师数仅增加了7554人,增幅34.62%;本科层次增加了351742人,增幅131.02%;研究生层次则增加了312222人,增幅273.3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93105人,增幅惊人地达到了600.68%。其次是三个学历层次专任教师的绝对数量年度增长情况迥然不同:专科及以下的专任教师前增后减,10年间年均增幅4.13%,自2001年以后,增幅趋缓,至2006年开始了负增长;本科专任教师年均增幅为11.23%;研究生层次中的硕士专任教师年均增幅为16.29%,博士层次的专任教师年均增幅则达到27.93%。③从学历分布情况看,截至2008年,硕士学历为34.13%,学士和专科以下分别为20.79%、0.74%。反映出我国高校教师学历层次上移速度较快,博士学历教师所占比例逐渐超过了硕士学历教师比例,见表1-2。
近些年我国重点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虽然在逐步优化,但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国际上各国重点大学专任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或该学科的最高学位)的比例通常占到该校教师的90%以上。例如通过对16所美国一流大学教师的最终学历统计发现,这些大学中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都达到95%以上,加州理工学院甚至高达99.7%,见表1-3。
我国重点大学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无论从数量还是从比例上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总体的构成已经从传统的“金字塔型”慢慢发展成为“橄榄球型”,甚至部分著名大学已经发展从“橄榄球型”发展到“倒金字塔型”(即获得博士学位的占大多数,硕士学位的次之,其他更少)。就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而言,“倒金字塔型”暂时是我国的重点大学的教师学历结构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不过,“倒金字塔型”也仅仅是权宜之计。为此,我国重点大学包括著名大学的专任教师学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应逐步达到教师博士学位拥有率近似“圆柱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