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0)03-0140-05 自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以来,科学研究开始成为现代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大学由一个知识传播机构革命性地转变为一个知识创造机构[1]。基层科研组织是现代大学进行学术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大学作为科研组织的细胞,是大学组织系统的“重心”[2]。但是中国高校基层科研组织存在着严重的人力、学科和资源壁垒,从而导致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整合程度低,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难以搭建大平台,组成大团队,创造大成果。纵观国外大学发展历程,基层科研组织运行机制与模式的演变,都是同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紧密联系。文章以历史演进规律与理论研究现状为切入点,对国内外高校基层科研组织运行机制与演进规律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从中汲取国外大学基层科研组织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发现中国高校基层科研组织理论研究的不足,为中国高校基层科研组织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议。因此,在回顾国内外高校科研组织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高校基层科研组织运行机制和模式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理论回顾和比较研究,并加以评价和展望。 一、中西方高校基层科研组织演进历史 (一)西方大学科研组织历史演进研究 英国教育家E·阿什比说:“大学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它保存、传播和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并像动物和植物一样的向前进化。[3]”西方大学科研组织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中世纪时期科研组织的形成、近代科研组织的发展和20世纪科研组织改革与完善三个阶段。 中世纪欧洲的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教会学校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一种类似于行会团体的教授和学习中心应运而生,这就是最初的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在形成之初只有教师和学生这个核心,仅担负着传递知识的职能,可以看作是最初的基层科研组织。随着大学的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还产生了学院制的基层科研组织形式。 近代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工业革命,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欧洲进入到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量的迅速增长和自然科学成就的取得,这一时期的大学在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理学院和工学院。德国大学基层科研组织的发展是近代欧洲大学科研组织发展的标志和缩影。1694年创办的哈勒大学首次确立了“学术自由”原则,被现代大学奉为“立校之本”,这也使得使哈勒大学成为“不仅是德国的而且是欧洲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4]。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并提出了独立性、自由与合作相统一,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大学从此开始具有科学研究的第二个职能,其基层科研组织因此也发生了变革。当时的习明纳和研究所等研究型的学术组织,以及集教育与研究于一体的讲座制,不仅是德国大学基层科研组织的标志,还对欧美其他国家大学科研组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5]。 20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飞速发展,大学基层科研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大学基层科研组织再也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它要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美国大学基层科研组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美国大学基层科研组织深受德国模式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上创立了“学系”这一新的基层科研组织形式。这种新形式满足了数量众多的青年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要求,而且易于组织和开展学术研究。美国大学对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学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等成功做法,对欧洲主要发达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基层科研组织的科层制一是使得学术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涌现出许多创造发明和新技术;二是更加注重产学研的结合,促进了大学创造的知识更快地应用到社会,为社会服务。但是,科层制倾向的大学基层科研组织违背了大学科研组织的特征和学术自由的精神,不利于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未来大学科研组织必将迎来新的变革。 (二)中国高校科研组织历史演化考察 中国高校基层科研组织的发展演化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大学科研组织的机制与模式。从科研组织发展阶段上看主要是经历了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三个历史阶段。中国高校科研组织的探讨与初建初现于清朝末年,面对内忧外患的紧张局势,清廷内外的有识之士把救国图强之道转向教育,把兴新学、办学堂作为重要的救国之略。新式学堂初步建立,为中国第一批近代大学的浮现奠定了基础。盛宣怀1895年在天津创立的天津中西学堂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近代大学,随后中国又成立了多所近代大学。但是它们都不具有独立地位,须接受朝廷管辖,具有强烈的封建性。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高校基层科研组织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调整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完成的,此次调整是对前苏联高等教育的一次深度借鉴。高校取消学院设置,设系科,系科中设专业,教研室成为教学、科研的基层组织[6]。此次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高等教育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合理、系科庞杂、结构层次不合理等问题。但是全盘照搬苏联经验,实施教育的高度计划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却忽视了中国高校基层科研组织自身发展的规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高校基层科研组织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于是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第二次调整,通过这次调整高校淡化了专业界限,打破了专业壁垒,促进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为中国高校基层科研组织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