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0)03-0116-05 在“科教兴国”、“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号召下,各省级政府和人民都通过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大了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希冀通过并依靠高等教育实现强省(市、区)富民的目的。但是,各省域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不一定同步,可能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投入、低产出或低投入、高产出的情况,有必要对此作出评价和对比分析。目前对省域高等教育的评价与排名,大多依据高等教育既有存量或实力展开相对评价,重视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联合总量或总体竞争力的省域比较,而忽视高教产出效率的比较与分析。依据产出与投入之比对各省域高等教育产出效率进行相对评价和对比分析,有助于丰富区域高等教育评价内容和方法,走出“重投入、轻效益”的区域高教管理误区,为高教资源区域及区域之间统筹规划和优化配置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 一、省域高教产出效率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中国区域高等教育产出效率方面研究成果几乎没有,仅有关于高校科研产出效率的研究[1]679-696。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高教投入与产出水平的差异分析,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各区域及各大学产出效率的评价与分析。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对区域高等教育效率作实证研究的学者大多数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例如,傅毓维、邵争艳基于DEA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作出评价[2];徐健、汪旭晖运用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高教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我国高教效率整体不高,共有24个地区处于DEA无效率状态[3]。另一种研究思路是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对众多有关产出效率的指标进行合成计算,获得综合指标得分或综合指数,以此作为量化评价的标准。例如,李健宁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作出排序和评价[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3年整体产出综合得分与3年整体投入综合得分进行对比,以产出得分与投入得分的比值作为度量高校产出绩效高低和量化评价的尺度[5]。采用后一种研究思路对我国高教产出效率进行省域比较的研究成果还很少见,本文力求沿着这一思路开展研究。 二、省域高等教育投入、产出及其效率的测评指标 为了研究需要,省域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效率可以细分为成本效率、产出效率和制度效率三个方面。成本效率高是指制度框架和制度安排不变的条件下,达到既定质量或既定目标的单位产出所耗费的经济资源相对最少;产出效率高是指给定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相对最大产出数量和质量;制度效率高是指资源投入既定条件下,采取最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组织方式保持系统运行的内部交易成本最小的组织状态。本文仅从内部效率的一个方面即产出效率的角度,对我国省域及东、中、西部区域的高等教育产出效率作出度量、评价和比较分析。 对区域高等教育产出效率做年度评价时,一般用某年份区域内高等教育直接总产出水平(Y)与总投入水平(X)的比值作为测评指标。在假定制度效率不变的前提下,产出效率与直接总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成正比,在总投入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总产出越高,效率水平就越高;与总投入数量成反比,在总产出一定的情况下,总投入数量越小,效率水平越高。总投入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三方面;直接总产出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教育服务对外贸易四方面的产出数量和质量及其集成。因此,研究产出效率,必须先从总投入与总产出水平的度量指标开始。 首先,高等教育投入是高等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高教系统发挥功能的基本保证,是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作出贡献的动力支撑。为此,从财力(X1、X2、X3、X4)、人力(X5、X6、X7、X8、X9)、物力(X10、X11、X12)三个方面选取12个投入类指标,分别是:X1为2007年全国各省级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省级财政支出的比例;X2为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额;X3为2007年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X4为2007年高校科技服务经费支出额;X5为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等教育专任教师数;X6为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等教育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拥有率;X7为2007年全国各省(市)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大学教授数;X8为2007年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当量人员数;X9为2007年高校科技服务人员投入量(人年);X10为2007年全国各省(市)普通高校生均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X11为2007年全国各省(市)普通高校生均固定资产价值;X12为2007年全国各省(市)普通高校生均教科研仪器设备价值。 其次,一个省域内高等教育系统某年份人才培养、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和对外教育服务出口四方面的产出数量和质量,最能直接反映出该年该省(市)高等教育系统功能发挥程度、产出绩效状况和产出质量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考虑数量,又要重视质量,原来预期共选取8项指标,但是考虑到这些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出考察年份高教直接产出水平,经过分析研究发现,“省市城镇劳动力人口中接受高教人数比例”这一指标反映的是历年高教人才产出积累的存量结果,不能反映某一年份高教人才产出的流量水平,因此被从产出指标体系中剔出。“省域内各类高校学生毕业率”这一指标应该能反映当年人才培养质量,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学生严进宽出的不成文政策,导致学生毕业率不能真实反映高校人才产出质量。进一步从数据上看,2007年毕业率与其它指标呈负相关关系,越是不发达地区,学生毕业率越高,甚至大于100%,比如青海、贵州、云南的高校学生毕业率分别是110.53%、109.44%和102.63%,因此,学生毕业率作为我国高教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之一,有其不适合之处,于是也被从产出指标体系中剔出。最终,人才培养(包括教育服务出口)数量指标有5项,分别是:Y1为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Y2为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校在读外国留学生数;Y3为2007年全国各省(市)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在校本、专科生数;Y4为2007年全国各省(市)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在校研究生数;Y5为2007年全国各省(市)平均每所高校在校学生数。人才培养质量指标只有1项:Y6为2007年各省(市)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