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面对危机,要把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带动就业,利用就业压力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大学生创业,使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创业者。 一、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数量有了较快的增长,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见表1)。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大学生不能就业将给个人、社会和国家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个人而言,就业难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对社会而言,高失业率增加整个社会保障系统的负担,拉大社会贫富差距,容易引发多种社会问题;对国家而言,知识型失业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削弱国家竞争力,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大学生失业将使庞大的培养成本变为沉没成本,以大学生每人每年1万元的培养成本计算,1 000万名大学生的培养成本将高达1 000亿元;另一方面,大学生失业是严重的人力资本流失和劳动力资源浪费,以每个劳动力每年创造国内生产总值1万元计算,如果实现1 000万名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每年将可多创造1 000亿元的产值。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经济结构本身的原因,也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当前中国以加工制造业和技术含量较低的第二产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经济结构,对普通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对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吸纳能力不强。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益呈现下降趋势。据估计,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九五”期间能带动90多万人就业,“十五”期间下降到仅能带动80多万人就业。 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减少,相当多的企业延缓或者放弃了招聘计划,可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减少,致使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2009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9.3%,超过700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而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企业岗位累计净减7.3%,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据统计,2009年一季度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20%~30%。[1] 为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些应对措施,其中鼓励大学生创业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到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支持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应对就业难题的重大战略。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减轻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应急之策,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创业型经济的长远之计。 首先,创业具有扩大就业的倍增效应。创业不仅能够解决个人就业问题,而且在扩大就业方面具有倍增效应,一人创业可以带动多人就业。调查表明,平均每个创业者带动3.8人就业。[2]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水平较低,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07年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是1.2%,而美国大学生实际创业的人数占到20%。[3]如果700万大学毕业生中有10%的人选择创业,按照“一人创业带动3人就业”的倍增效应计算,将解决一大批大学生就业问题。 其次,创业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4]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而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将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能够更积极灵活地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再次,创业是实现技术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为了转变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央提出了推动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创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形式之一,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容量和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75%以上的自主创新产品和80%以上的专利都是中小企业完成的。从国际经验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因失业大潮带来了“创业蜂拥期”,为韩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1980年以后,美国超过95%的财富都是由经济大变革中新兴的中小企业创造的。[5]由此可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同时也蕴含着机遇。在危机时强调创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创业机会、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是创业活动的三个基本决定因素。其中,创业机会指开创新事业的可能性以及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创业成功的余地;创业意愿指一个人从潜在创业者变成实际创业者的期望程度;创业能力指创建和管理新事业的技术与商业知识和能力。[6]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一方面,我国创业机会丰富,个体创业意愿比较强烈;另一方面,个体因为缺乏创业能力,把握不好创业机会,创业容易失败而不得不放弃创业。[7]《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对中国创业环境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的创业属于创业意愿强、创业机会多、创业精神强、创业能力弱的状况。[8]大学生创业更是如此,据麦可思调查,全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有创业意愿的达到18%,而2008届大学毕业生实际创业的是1%。[9]大学生创业虽然具有年纪轻、精力旺盛、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较高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经验缺乏、人际网络缺乏、创业能力弱等障碍,致使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较低。据统计,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10]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