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预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预警系统在社会失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劳动统计局(BLS)曾在1945年前后,主要采用ARIMA时间序列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逐步建立了就业率和失业率两个预测模型。在我国,政府于1995年提出了要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建立就业预警系统将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研究综述 高校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状况不仅给毕业生个人和家庭造成了心理和经济上的压力,也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可以预测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发展态势,对异常情况及时做出警报,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龚红果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和不诚信行为首先提出了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包括制度预警机制、市场预警机制、信息网络预警机制、思想动态预警机制、专业预警机制、质量预警机制和诚信预警机制。[1] 教育部和武毅英分别以初次就业率和二次就业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和预警区间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其中教育部将毕业生就业预警区域划分为5个区域:(1)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时,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处于供求失衡的状态,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迫,而毕业生的供给却严重不足;(2)处于70%-90%区间时,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处于比较宽松的状态,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基本平衡;(3)处于50%-70%区间时,表明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压力,供需之间较为紧张;(4)处于30%-50%区间时,表明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就业相对困难,有供过于求的迹象;(5)低于30%时,表明毕业生处于供求失衡或就业危机状态。[2]而武毅英则以最高、最低两个预警线将毕业生就业预警划分为3个区域:将二次就业率60%作为最高预警线,40%作为最低预警线。60%的就业率处于“就业压力”向“就业困难”的转化过程中,40%的就业率则处于“就业困难”向“就业危机”的转化过程中。[3] 为了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评估,万明国提出建立由大学生就业率、就业缺口和就业质量三个指标组成的指标指数。[4]柯羽则引进了毕业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就业结构等五个一级指标和需求单位层次、自主创业率、就业地域等10个二级指标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5] 近期,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的研究逐渐由理论探讨向实际应用、由局部研究向系统化发展。谢爱国等提出大学生就业预警系统由政策法规、组织机构和信息系统组成。[6]而钱强等提出的毕业生预警模型包括人才需求预警、人才供给预警、专业数据预警、就业趋势预警、供求数据系统和就业信息系统等多项数据。[7] 综上所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的原则、策略等角度进行理论分析,而关于预警系统的主要环节——预警线的划定和就业指标体系构成的探讨则是基于定性分析的多,基于定量的实证结果的少,而整体性地探讨其系统构成、预警方法等的研究更是才初见端倪。因此,本文主要从系统角度出发,结合预警理论与技术,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建立。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构建的逻辑阶段 经济预警的逻辑阶段可以划分为:明确警义、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并预报警度四个阶段。其中警义是指警的含义,包括警素(构成警情的指标)和警度(警情的程度)。警源是警情产生的根源。警兆即先导指标。一般不同警素对应着不同警兆。确定警兆后,需要进一步分析警兆与警素的数量关系,找出与警素的警限相对应的警兆区间,然后借助于警兆的警区进行警素的警度预报。[8]对应这一逻辑分析框架,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高校毕业生就业警情确定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对构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警情因素进行分析,确认有无警情,以及警情的程度和界限。一般情况下,在经济预警中,警素很难以单一指标刻画,而多采用指标体系进行衡量,通常由反映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两类指标构成。因此,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时的这一阶段,主要应考虑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综合指标体系,从而对就业状况进行基本评估,初步确定有无警情及其变动趋势。 2.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追寻造成警情的各项警源。警源主要可分为自然警源、外生警源和内生警源三大类。自然警源是指因自然灾害进一步诱发经济灾害。外生警源主要指对外经济关系或非经济关系变化导致的由国外输入的警源。国际贸易的变动、国际资本的流动、国家间外交关系的变化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就业产生影响。内生警源主要是指就业生成机制中产生的矛盾,可以从高校毕业生的供给和需求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人口总量、就业总量、高等教育规模等;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工资水平、通货膨胀、投资等。因此,上述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警源除了自然警源难以预测外,其他警源可以被分解为社会、宏观经济和高等教育等若干影响因素。 3.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阶段 在该阶段,根据影响高校毕业生的若干因素,筛选相关指标,判断其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影响关系,将其划分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其中的先行指标和同步指标可以应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将先行指标的变化趋势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警素指标和警情程度建立相关关系,通过监测先行指标的运行情况,即可对就业警情进行预测和判断。而同步指标与就业指标呈现同步变化趋势,通过对同步指标的监测及预判,也可以预测就业状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