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0)02-0026-05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规范化、人才培养数量、硬件建设、对外开放、满足社会公众教育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方面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但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其发展不尽如人意。为此,近年来社会各界围绕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生产体制和专业制度展开深度反思,呼吁打破阻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畸形的专业体制,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 一、关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选择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涉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对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具有根本性的导向作用。大学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类型可以通过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予以规范与导引。所以,价值取向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社会转型的总体背景下,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学生发展本位、教学环节本位、社会需求本位的价值取向。 1.学生发展本位 所谓学生发展本位,即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为最高目标,实现学生、学者、学校的和谐发展。大学作为学者的学术共同体,是求高深学术之圣殿,育有大学问人之处所。《大学》开篇即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1]培育新人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大学与企业及一般的研究机构有别,即便是在高等教育“市场化”风靡全球的今天,学生仍不失为教育系统中的“上帝”,故不能简单地将学生视为教育消费者。应以培养学生为中心进而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设计制定各种有益于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培养机制与管理制度。应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权益,关注学生的发展、尊严,给每个学生以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大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相信学生自主学习并尊重差异。 2.教学环节本位 大学与一般研究机构有别,大学是传递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的学术组织,通过教学、科研两条途径实现大学育人的根本目标。虽然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均为培养人才、完成使命的重要手段,但大学教学则更为直接、切近。如前所述,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近年来,由于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的形形色色的大学评价(包括大学排名)作祟,政府拨款和大学内部职务、职称晋升以及奖励机制等多持科研取向,直接导致了教学科研间的严重分离与剧烈冲突,科研与教学间的关联被人为阻断,“重研轻教”倾向严重。为转变大学中畸形的“科研中心观”,回归大学“本真”,要突出大学教学本位。 其一,重视本科生教学。本科生教育是大学生存发展的基石,是社会评价大学优劣的基点,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是保证大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大学要牢固树立关涉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生教学观,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大学工作重要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青年教师队伍;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有利于加强、提高本科教学的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 其二,促进研究性教学。在大学的学术殿堂中强调教学,并非排斥科研,而是要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将科研融入教学。现代大学教育的最大特点即“教学”与“科研”之间密切关系的建立。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2]大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认识已知世界与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是“传递过程”与“创新过程”、“学习过程”与“发现过程”的统一,若没有来自“论坛”的研究成果,现代大学“讲坛”上的学术资源必将走向枯竭。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无论怎样强调大学体系内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的重要性,均不为过。 其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见之于实际、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过程。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消化所学书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方法,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性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在全国第二届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了“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主张,强调加强教学实践,确保实践教学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3]。 其四,保证课堂信息量。课堂信息量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依据信息论与心理学理论,信息在发送、接收、储存、迁移的过程中,其状态越鲜明、突出、完整,大脑接受、储存的效果越好。所以,教学中要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主导信息的完整、清晰录入;同时,要注意单位时间内输入信息量比重,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当然,课堂教学信息量的设置取决于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并非越大越好,要以可接受为临界值。大学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已有定论的专业知识,也要向学生介绍最新科学成就、各种学术流派以及各学科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大学教学不但要专深,具有研究性;而且要尽量向外拓展,尽可能覆盖该课程所涉及的各个知识领域,扩大课程知识容量,拓展学生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