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0)03-0013-05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美国前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是以美国的高等教育实力为基础的,发达的高等教育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从近代国家兴衰史看,大学的发展与科技发展、国家兴衰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曾先后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重镇,同时这些国家拥有当时最为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021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5%;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达到700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3500万人,已经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而本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国际发展趋势表明,未来的发展靠人才,而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无论是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还是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离不开教育,尤其是以培养专门人才为核心使命的高等教育。中国只有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才有可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如果没有较为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也就不可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重点建设向全面发展转变 高等教育强国内涵丰富,但其核心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我国必须依靠高等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才能实现现代化;第二,我国应该也能够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行列。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确立了办好重点大学的战略方针。1954年10月,中央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医学院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中国人民大学等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到1963年,全国重点大学增至68所。1978年,国务院确立了88所全国重点大学。在“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又确立了15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1993年2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211工程”正式启动。1998年,我国又启动了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我国重点建设的方针是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采取重点建设,发挥示范效应,以重点带动一般,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必须看到,重点建设战略在促进少数高校发展的同时,也使大部分高校的发展被忽略,投入不到位,质量缺乏保障。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较快、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实现的今天,如何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而传统的重点建设战略已经不能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因此,应该向全面发展的战略转变。 第一,这是由我国未来经济与人口发展趋势所决定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原因在于:一方面,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经济保障;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还决定了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以年均8%的增长率估计,以2007年为基年,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67万亿元人民币。如果以年均增长7%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将达到60万亿元人民币。届时,我国人均GDP将达到40000-47800元。假如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按1∶6计算,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6600-8000美元。我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人口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而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18-22岁)却将连年下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人口在2005-202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变化趋势。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由2007年的13.2亿上升到14.08亿。其中,18-22岁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2008年达到顶峰,为1.24亿,占总人口的9.35%;到2012年降为1.06亿,占总人口的7.8%;到2020年则进一步降至8350万人,占总人口的5.93%。 我国的单纯数量的“人口红利”时期可能成为历史,年龄结构的转变要求积极重视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提升。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应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根本任务的思想,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等学校要按教育规律办学,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都能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二,这是由我国现阶段国情所决定的。对过去30年经济增长因素的计量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递减的趋势。在樊纲等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中,1979-1988年人力资本贡献率为4.26(平均年GDP增长率为10.06),1989-1998年人力资本贡献率为2.70(平均年GDP增长率为9.59),1999-2005年人力本贡献率为1.56(平均年GDP增长率为9.11)[1]。要改变人力资本贡献率逐渐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必须提高教育向人力资本的转换率,其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尤其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密切度。此外,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历史任务,决定着我国必须从传统的物质资本投资战略和外向型出口战略向新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和内源型创新战略转变,而要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就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切实改变拔尖创新人才和一线生产技术人才缺乏的困局。既要培养高、精、尖人才,也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一线管理、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