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0)01-0008-05 通识教育的改革近年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进入新世纪以后,很多高校相继推出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改革措施,包括2000年浙江大学成立竺可桢学院;2001年北京大学推出“元培计划”,2007年推出元培学院;2003年武汉大学全面启动通识课程建设工程;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2006年南京大学成立了匡亚明学院2009年中山大学推出博雅学院,等等。这些学校的通识教育实践,是作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计划而推出的,此项制度设计的预设目标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通识教育改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设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一、调查的目的 从2007年以来,北京某研究型大学(后文称A大学)已经陆续召开了多次通识教育工作会议,成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通识教育改革工作正在稳步开展。我们以A校为个案,于2007年开始陆续对学校师生进行了一次通识教育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对该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对该校通识教育的基础与现状,师生对通识教育的态度、期待和参与通识教育的意愿的系统调查和分析,对大学本科通识教育改革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个部分,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基本信息、对通识教育的态度及期待、参与通识教育的程度。学生问卷调查对象为学校各院系的本科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5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974份。教师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问卷172份,回收率34.4%,其中有效问卷153份。被调查对象分布在学校各个院系,在调查对象所属单位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A大学教师和本科生对通识教育的态度和看法。 本次调查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学生部分 (一)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学生有比较高的认同 通识教育是一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它强调培养的学生既应具有比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又应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在我们的调查中,累计有97.65%的同学赞同“大学本科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社会与自然等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的说法;有98.67%的同学赞同“大学本科教育应强调学生理想、人格、道德方面的培养”的说法;有87.67%的同学赞同大学本科教育应重视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学生对就业是十分重视的,累计有92.49%的同学对“大学本科教育应为就业做准备”的说法持赞同态度。因此,在通识教育改革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处理好通识教育与学生就业需求的关系。 (二)对目前课程的评价 第一,兴趣在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态度上占据重要地位。除通识课程以外,专业课程是本科生课程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学生对目前课程的评价,多角度、立体地观察通识教育现状,我们也设计了三个关于专业课的问题。调查结果是,有62.44%的学生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课,主要原因是兴趣爱好(36.81%),接下来是职业前景好(23.04%)、有利于进一步深造(19.50%)等等;也有35.74%的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课,主要原因是没有兴趣(34.21%),其次是职业前景不好(19.11%)、知识面太窄(16.95%)等等。可见兴趣在学生对专业课的态度上占据重要地位。 第二,学生对文化素质课程的认可与选课困难的矛盾。自90年代以后,大学本科课程体系都普遍增加了文化素质教育板块,由于目标相通,文化素质课的内容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对文化素质课程的态度和看法也是我们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时必须了解的内容之一。调查显示,92.33%的同学对文化素质课程的重要性认可程度较高。在选修文化素质课程上,多数同学(48.03%)是以“兴趣爱好”为指导,学分的要求(37.63%)是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有65.38%的学生对自己目前所选的文化素质课持正面评价;但是,目前文化素质课程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在选课困难、授课方式没有吸引力、内容枯燥等三个方面。这提醒我们,在获得学生较高认可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对此类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以达到让学生“慕名而来,满意而归”的目的。 第三,学生希望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其他学科课程。同学们最希望能够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学科课程学习,所占比例是42.18%,其次是增加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相应比例是33.99%。更是有高达85.18%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学习同一学科部类内的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基于“做复合型人才”、“触类旁通”、“多学点知识”、“增强竞争力”、 “拓展思维”等理由;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同一学科部类内的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学生,理由主要是“精力不足”和“没有兴趣”。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学科课程、其他学科门类的课程是把通识教育理念贯彻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步骤,因此A大学本科生的课程期望与通识教育理念是相吻合的。 第四,学生选择了通识类课程,但重视程度不高。为了解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参与程度,我们设计了与此相关的四个问题,得出的相关结论是:从多选项频数分析的结果来看,选人文艺术学科的学生占总人次的34%,选法政学科的学生占23%,选管理学科的学生占18%,选经济学科的学生占17%,选自然学科的学生占8%(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