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浙江大学和杭州市政府合作成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后,浙江高校纷纷依托校本部的师资、教学、管理优势,试办独立学院。2008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分别落户嘉兴和金华。截至目前,浙江共有独立学院22所,招生4.43万人,在校生16.92万人。本科招生4.35万人、在校生16.51万人,分别占全省普通本科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33.5%、35.4%。浙江独立学院按照“改革创新、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思路,严格审批程序,规范办学,有序发展,始终坚持依托现有本科院校,充分发挥现有本科高校的教师、教学、管理等优势,扩充优质公办本科教育资源。在确保公办教育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各独立学院积累了一定的办学和管理经验,基本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办学路子。 2008年4月1日,教育部正式实施《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为浙江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优势运行的环境,也使之面临新的挑战。据调查,浙江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存在如下几种类型。独立型,通过政府和企业集团的资金注入,其母体以师资(人力资源)和品牌(无形资产)作为分配要素参与并主导办学,使其具有独立校区、独立资格及独立的教学管理系统,并独立颁发文凭,师资队伍纯正。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便属此类。相对独立型,公立普通高校通过兼并其它层次较低学校,在新校区内办学,有自己独立的教学运作机制,但在隶属关系上与母体呈紧密关联状,学院暂无独立法人资格。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便属此类。阶段性相对独立型,虽然有独立的校区,但只负责低年级的教学管理,高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返回母体的相关专业学院。如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即属此类学院的代表。完全依托型,完全依赖母体学校已有资源进行教学,教学管理由母体学校统一安排,教学组织形式为公费生与民办生混同组班,只是学生工作进行单独管理。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便属此类代表。总体上看,浙江独立学院大多数采取融合型的办学模式。目前,各高校独立学院在外部政策压力下,也在进行着某种程度的调整,但由于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认识不一致,其改革力度也有差异。总体上看,经过十年的探索实践,浙江独立学院呈现出独有的内质和特点。 广纳民营资金,走民营化道路。独立学院民营化强调资金来源多元化,教育资源利用广泛化和产权归属明晰化。在推动独立学院和谐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独立学院民营化,必须充分利用民营经济资源,更好发挥教育为民营经济服务的功能。因而,经济发达地区尤其适合独立学院民营化更快发展。温州现有民营企业近30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5%,工业产值占95.4%,税收占85.7%,外贸出口占95%,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94.4%。这为温州独立学院走民营化之路提供了合适的经济环境,加之市政府出台有利的相关办学政策,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沟通和协调的力度,以强有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从宏观政策上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温州市独立学院的民营化趋势,正是在温州独特的经济环境和不断探索完善的政策环境下产生的,其发展演进表现为一种逐步强化的过程。在短短几年内,温州建立了3所独立学院,增加了本区域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并从筹建初期便积极引导独立学院推进民营化进程。首先,明晰独立学院产权关系,积极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予以支持。其次,逐步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用法律文件保障土地与校舍的长期使用权归学校。同时,由教育、财税、银行和土地等相关部门充分协调,一致行动,做到免除相关费用,简化相应手续,以鼓励和支持举办方办理财产过户登记。再次,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创设有利于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环境,保证教育市场的开放和公平。 准确定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浙江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便客观定位,并未完全沿袭或模仿母体高校办学模式,对“培养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学科创新、办学特色上具有优势。一是探索建构“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浙江的独立学院积极按照社会对各专业领域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规格,并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之中。根据学生就业领域和区域特色产业来调整或增设对口型专业,建立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群,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同时,各独立学院充分利用灵活的办学机制,加强与企业合作,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二是努力壮大自身的学、研、产能力。浙江的独立学院在推进民营化的过程中,利用自身有效的智力资源参与生产活动的一体化经营,从而参与收入分配,分享教育劳动的后续增长;利用本校参股资源的优势,着眼于学科力量强、科技含量高的技术项目,引导企业注入资金和劳动力,兴建科技工业园区,开发校办产业,加强同产业界的合作,为生产服务部门提供咨询服务,提供人才支持,从而使独立学院民营化之路越走越宽。 名校、名城、名企强强合作创办新型独立学院。2004年5月,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正式成立宁波诺丁汉大学,树立了可借鉴的中外合作办学典范。采用名校、名城、名企强强联合创办的独立学院,实现了办学追求高水平与公益性相结合,管理模式的跨文化与服务性结合,教学模式的国际化与中国化结合,成功的几率大、风险小、见效快。此外,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大学,成为独立学院在企业的延伸,也是创新独立学院民营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2005年12月10日,温州成立美特斯邦威大学,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创办大学的首例。2007年1月15日,中国制鞋业的第一所企业大学“奥康大学”成立,其第一期工商管理硕士班也宣告开课。企业大学可以弥补社区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窘境,丰富社区教育内容,为社会培养更多层次、更多规格的人才,形成新概念下的社区教育体系。可拓展办学经费的渠道,既着力于提高国民素质,也兼顾普教、职教进行闲暇教育。 从公平视角解析浙江独立学院的民营化发展模式,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一、民营化路径有利于各举办方利益的公平兼顾 目前,我国逐步建立了这样的成本分摊机制:公办高校中,教育成本的大部分由财政承担,学生承担小部分;民办高校中,教育成本全部由学生自己承担。独立学院是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个人合资创办的混合性质的民办高校或高等教育机构,没有国家财政支持,且为学生提供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一般比较好。因而,在不违反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对学生实行按教育成本收费。但是,以教育成本的回收来发展壮大自身,并不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资金链一旦断裂将导致整个学校无法运行,更遑论兼顾各举办方利益。民营化的独立学院大量吸取社会资金办学,以产权独立、资本运营的规律运作产权,并进行规范管理,采用“自助”的方式,有利于独立学院实现独立,并发展壮大,进而保障各方利益的公平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