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0)04-0005-04 促进教育机会平等政策是为使个体或群体不因后天社会因素影响其平等受教育机会而在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时列入一些促使受教育机会平等的措施,或制定和实施专项教育政策。它针对因社会不利因素而不能平等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个体或群体实施。在中国,少数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等因素使其教育发展极为落后而很难获得高等教育机会。1950年全国仅有少数民族大学生1285人,只占高等教育学生数量的0.93%[1]。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少数民族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政策和措施,民族预科教育政策①是其中一项最具典型性的政策,它面向教育水平发展相对滞后的群体——少数民族,对其实行优惠招生和补偿教育。它历经了创建与初步形成时期(1953-1966年)、艰难时期(1966-1976年)、转变与发展时期(1978-1999年)和进一步发展时期(1999-2005年)四个阶段变迁②。它始终坚持平等取向和以少数民族为受益群体,虽在不同时期其培养目标、具体实施方式如受益群体边界、招生标准等有很大不同,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 一、政治平等——民族成分与出身 民族预科教育的实施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直接原因是少数民族学生因语言文字障碍、文化水平低而无法跟班学习的现实。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平等不只是在于形式上和法律上的平等,重要的是要实现事实上的平等。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是实现事实平等的前提,而要实现事实上的平等,必须正视各民族客观存在的不平等,并通过提供种种条件以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要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首先要实现政治平等,为此,要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1951年,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确定了少数民族教育全面发展的方针和任务是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首要任务。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六十次会议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确定了民族院校的任务之一是要为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干部③。规定招生放宽年龄限制并优先录取。1951年,随着民族院校的成立,开始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政工干部、学生招生。然而,当时有些学生汉语水平低、文化程度差,无法跟班学习,为此开设了文化补习班,主要任务是进行语言补习和文化基础学习,这是民族预科教育的雏形。1953年,经过中央民族学院的第七十九次院务会议决定,正式成立民族预科教育,名称仍为文化补习班,并从此年开始采用地方选送的方式正式招收学生,人数为265人。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就成为首要的任务。民族预科教育承当双重培养任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人才。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各少数民族要发展成为现代民族,除进行社会改革外,根本的关键是要在他们的地区发展现代工业……都必须注意帮助少数民族形成自己的工人阶级,培养自己的科学技术干部和企业管理干部。”民族预科教育除开办语言学习和文化补习班级培养干部和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学生之外,还开办专业班的预科班,如医预班、地质班等专业班和培训班等来培养专业人才。从1962年开始为西藏地区培养民族干部的干训部,从1963年起为新疆地区举办高级汉语补习班,每年招收150人。 民族预科教育建立初期招生“来者不拒,一视同仁”,致使学生年龄、文化水平等差距大和入学时间不一致;而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学生尤其是新疆学生因语言障碍、文化水平跟不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与汉族学生合班,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情绪低下,单独设班又缺乏教师;等等。为此,1956年中央民族学院预科部被分为预科一部和预科二部,形成文化学习班、汉语补习班和专业技术预备班④,构建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 在实现各民族政治平等的要求下,民族身份、出身成为招生资格的必备条件。它要求优先选送工农成分的人及工农家庭出身的子女,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适当照顾到更多的民族成分的人。例如,在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按照民族身份来分配招生指标,今年招收该地区某一民族成员,来年就招收另一个民族的成员。它不仅面向处于教育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还明文规定鼓励招收少数民族女学生,但由于基础教育阶段性别比例、传统风俗等的原因,预科生中男生人数仍高于女生人数。后来与民族预科教育从培养干部到培养干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相一致,入学资格除原先的民族身份、出身要求之外,还增加了一定文化水平要求;招生选拔方式由选送到选送和考试合一。 预科生大部分来自贫农家庭,占总数的43.6%;但来自少数民族上层家庭如土司、头人家庭的预科生占13.8%,大部分来自西藏、青海、云南等地[2]。因当时国家民族工作主要侧重于实现各民族的政治等各项权利、构建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3]。所以,民族预科教育招生任务除了招收品学兼优、出身好⑤的少数民族学生之外,还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招收一部分的少数民族上层子女入学,以做好统战工作。这一时期基本确定了民族预科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向少数民族开放、保证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过程和结果平等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