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不少普通高校以选修课的设置,为大学生开设了公共音乐教育课,这主要是针对普通高等院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而开设的系统、独立的音乐课程。它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内心,从而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大学更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的角度说,公共音乐教育课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是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专多能、全方位发展人才为宗旨,以培养智能型、开拓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补充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潜力的同时,塑造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 为了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类课程的开设就不是简单上上课,考考试可以完成的。如果沿用以前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育方法,使公共音乐教育成为大学生的任务和负担,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我们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伤害他们本来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需要在理清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开设的目标定位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模式。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思想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它是否实现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音乐教育的既定目标。在我国,长期以来,过多地重视了音乐教育的德育与智育功能,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真正本质——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也使得我们的音乐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吸引力,学生接受的是与艺术教育理想相悖的、近乎冷酷的技能训练,他们学到的是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所掌握的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这样的音乐教育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对音乐学习和创作的兴趣与信心。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要想实现艺术教育的内在的功能和价值,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和魅力,就必须要明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力求使这一目标要同时符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旨在提高每一个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素质教育。其直接目标应该是让大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审美感受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感受、表现并创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形成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所以,应该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作为公共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把开发创造个人素质与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确定为终极目标。正如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所认为的:“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真正的智能,不是让学生记住一堆知识,而是解决问题或者制造产品。”因此,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应该立足于提高每一个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等多角度出发,充分激发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亲身理解并感受到音乐的美,直至创造自己人生中的各种美。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抛弃抽象、复杂的音乐理论,在实践操作中学习音乐。大学生是音乐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的主动建构者,仅仅向大学生提供有关音乐的抽象概念并不能使大学生真正理解音乐。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是在对音乐概念或技能的具体操作和运用过程中学习音乐的,因此公共音乐课教学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鉴赏和实践创作的机会。 2.培养大学生主动建构音乐知识的意识。教师引导、鼓励大学生通过感知、创作和反思来理解音乐概念时,还需要帮助、促进大学生自身主动建构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是最佳的。如果教师仅仅扮演“知识的传递者”,大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时,大学生学习音乐的效果将会大大下降。 3.主动参与并融入音乐之中。在公共音乐课教学和学习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要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如让学生说出欣赏一段乐曲后的感受,让他们自己表演刻画音乐作品中的某个角色等。 4.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多元化。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课教学,应该将有结构的教学活动和开放的、没有结构的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所谓有结构的教学活动也就是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开放的、没有结构的教学活动主要指大学生自己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的活动。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现今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音乐课程的学习不应局限于“教”与“学”的固定模式,师生应该共同参与知识探求的过程。高等院校选修公共音乐课程的大学生来自非音乐专业的各个系、学院,他们至少对一个学科(个人选择的专业)较为熟悉和了解,因此,这就为在音乐教学中建立多种学科交叉联系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而对于现在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笔者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知识面较窄、需要深造进修的教师在整个公共音乐教师队伍中占相当比例。因此,教师如果能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建立师生互动互补式、多种学科交叉渗透式、各院系学生交流式的教学模式,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是一种积极的、多方受益的模式。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教学中,从学生身上学到专业以外的知识,拓展自身知识面。而学生同样可以在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向教师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向同学了解其他专业知识,同时学会自主性、交叉渗透式学习方法。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担任探究知识的指导者、组织者,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在教学中担任探求知识的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