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man(2004)认为当代高等教育正处于变革之中,这种变革意味着大学越来越受到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影响;意味着高校越来越关注年轻人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具有的技能和态度;意味着高等教育从满足政治领导者的需求逐步转向为了满足新经济时代普罗大众的需求。然而,以美国为例,大学表现和公共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正在日益扩大(Newman,2004),90%的毕业生反映他们的大学学历在找工作时十分有用,但是大学却不能为学生提供可以胜任工作的技能(Oblinger & Verville,1998)。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变化,对学生的能力需求越来越高,雇主们希望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性学科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考、清晰写作、团队工作等多项技能。与不断提升的要求相比,大学已有的教学状况却令人担忧:在大学中教学往往是最不重要的,在“要么出版要么灭亡(publish or perish)”的压力下,对教师而言,优秀的教学成绩远远比不上发表一篇文章更有价值(Newman,2004:56);学生的成绩出现下滑趋势,以数学和科学教育为例,研究显示,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对基本的概念有真实理解,可以将这些概念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进行应用,或是对这一学科持有长期兴趣(Zumeta &Raveling,2002)。这种美国大学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也同样困扰着其他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大学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以及外在社会需求的不断推动下,对教学的关注和强调成为大学近些年来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香港及大陆高等教育界对教学创新的关注和强调 1.香港及大陆高等教育界重视教学创新。在过去10年间,香港高等教育界极为重视教学成就(Kwo,Moore & Jones,2004)。从1995年至2003年,香港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下文简称UGC)连续启动两轮教学质量检视(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Quality Review),其目的主要包括3方面:一是强调香港高校的主要使命是教学;二是帮助高校提升教学质量;三是推动UGC与高校为教学质量绩效负责(The Editorial Committee,2005)。 2007年香港成立质量保证局(下文简称QAC),计划在2008-2011年对香港8所高校依次展开质量核证(QAC,2007),进一步推动香港高校教学的卓越发展。与此同时,UGC拨出专款,设立教学发展基金(Teaching Development Grants),鼓励院校在教学改善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 在中国大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中国教育部先后设立了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以及精品课程等多项奖项,鼓励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线教学中。另外,2002年中国大陆启动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通过设立评估指标,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完善教学常规,改进教学管理,直接推动高校提升教学质量。 2.以创新推动高校教学改善。在当下推动高校教学改善过程中,创新性(creativity)是一个关键性概念。这种对创新性的重视首先源于经济和社会变革等外在要素的要求,学生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够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从内在因素来看,由于传统的高校教学文化普遍呈现出一种保守性特质,提倡创新是推动大学从保守文化转型为开放式文化的重要契机(Jackson,2004)。因此在中国大陆,培养创新性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性选择(钟秉林,2007)。 一般而言,创新性这一概念主要包含5层含义:其一,具有想象力,能够产生新的思想,跳出常态思维框架,用不同视角看世界,从而更好地探索与理解世界。其二,具有原发性,这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指能够发明一种新事物,或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某个任务;其次是指观点或思想的原创性。其三,敢于探索,乐于冒险,愿意在未知的领域展开探索的旅程。其四,能够具备批判性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其五,可以交流分享,通过讲故事帮助自己或他人更好地理解世界(Jackson & Shaw,2006:119)。一般而言,创新性无法独立存在,Biggs(2002)指出创新性总是与一些相关抽象技能(Extended abstract thinking skills)(例如假设、反思生成新观点,将已有的知识拓展等等)相互关联,共同作用。 Csikszentmihalyi(1997:27-28)认为创新性的生成是某个系统中各个因素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模式包含3部分:普遍的范畴(domain),领域(field)以及个人(individual)(见图一)。
图一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创新性生成模式 资料来源:Csikszentmihalyi(1999:315,有改动) 其中普遍的范畴是指被某个团体共享的知识,它包含一系列符号与程序,内嵌于特定的文化中;领域则主要包括在普遍范畴中的守门人(gatekeeper),他们的职责是决定哪些新的理念或产品属于这个范畴。在这个模型中,个人和范畴之间产生互动,从而产生新事物,而这些“守门人”将会对这些新生事物进行筛选,从而改变这个范畴的内容。从这一理论模型来看,高等教育无疑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高校中各个学科或分支都可以被视为某种范畴,它为创新性过程提供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刺激来源;教师就是这个范畴的“守门人”,它是课程的组织者、任务的设计者、过程的辅助者和管理者,同样也是学生创新性结果的价值判断者。而学生则是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心性、想象力、知识、才能和态度各不相同,这种多样性必然使得他们在面对教师所给出的任务时呈现多元化反应。在高校教学中,教师或学生与某个学科的互动多数是建立在某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断建构、丰富这个学科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性也在不断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