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党中央、国务院把教育一直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教育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跨越。一是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021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进入到国际公认大众化发展阶段。在我国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达到700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3500万人,已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二是实现了管理体制的深刻变化。经过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结束了行业部门办学的历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包括中西部在内的地方高校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一、地方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是地方高校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主力军,加强和办好地方高校,对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和建设高教强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一,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承担着主体任务。据统计,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增加了184%,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74%上升到目前的95%。从在校生规模看,地方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由1998年的225.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850.5万,由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数的70%上升到93.2%。因此,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力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承担着主体任务,功不可没。 第二,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的重任。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已经成为当地人才科技支撑的主力军,是支撑、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的重要力量。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还承担着促进文化交融,保护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以及以“软实力”巩固边疆、促进睦邻友好、为我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等任务。由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为直接,服务面更为广泛深入,已经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办学传统,其中有的大学办学历史较长,基础较好,社会声誉较高,经过体制的整合调整,以及多年的重点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在当地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三,地方高校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不同层次高等教育需求的重任。中华民族有良好的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特别是随着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而地方高校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拓展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不同层次类型高等教育的愿望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纵观世界,地方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普遍趋势。地方高等学校兴起于19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结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等教育区域化、地方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说,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大众化是与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地方化发展相伴而成、同步实现的。美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实行赠地运动,推动了一些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学校的发展,这一举措为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对构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起了重要作用。英国随着各地方城市工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19世纪开始新大学运动,拉开了区域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德国为了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采取了鼓励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改革措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更紧密的结合。法国通过《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要向社区开放,各大学广泛设立了跨学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和研究机构。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泰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中也都十分注重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强调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大学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要适应时代对于我们的新要求,实现好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我们必须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国家建设发展对于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需要,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享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国家建设发展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不仅要有较大的规模、较高的水平,更要有适应国家建设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比较完善、协调的体系结构。高等教育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样化、有特色、有活力的“生态系统”。正如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理查德教授所言:“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知名大学,但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变成有名的大学”。我们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所有大学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五个统筹协调发展:一是统筹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二是统筹高水平大学与其他高校的协调发展;三是统筹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协调发展;四是统筹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协调发展;五是统筹各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协调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数量最多的地方高校,更应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地方高校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强大基石,只有大力支持和推动地方大学提升办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