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9)04-0116-20 一、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1]。近年来,中国研究型大学纷纷将国际化作为一种策略,以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然而,很少有实证研究探讨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问题。因此,对下述问题的了解至为重要:(1)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现状是什么?(2)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是否存在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有效评价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水平?(4)如何消除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潜在障碍,促进大学发展? 有鉴于此,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部分研究人员,对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课题组从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对33所大学发放了调查表,收集了 26所大学的相关数据,问卷回收率为78%。本文基于26所大学国际化情况的调查,评估并探讨了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问题。 二、调查设计与方法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被各国学者广泛讨论,多数学者持“过程”或“结果”的观点[2],有的强调其是一种过程趋势[3],有的强调其是一种结果[4]。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了国家、地区、高校、院系和个体多个层面。这一概念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中具有某些一致性,也经历了独特的变化。[5]在观察大学层面的国际化方面,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采用了机构支持、学术要求、项目及额外活动,教职员政策与机会及国际学生4项指标[6];日本大阪大学提出了大学的使命、目标和计划、结构和人员、预算和执行、研究的国际化、信息提供和设施结构、国际会员组织的多方面支持与促进、课程国际化、与外部的联合项目8项指标。[7]在高等教育系统国际化的跨国研究和比较方面,一般学者强调五方面的国际化内容和指标:学生流动性、教师流动性、课程设置国际化、国际合作与海外分支或远程教育。[8] 中国尚未采用系统指标大范围考察大学的国际化水平,但在理论上有所探讨。陈学飞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了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学生培养目标、课程、人员交流、共享教育资源与合作研究这些方面[9];王璐与陈昌贵采用专家意见咨询整理法,归纳了教育观念、师资队伍、学生构成、教学过程、办学条件和信息、办学和科研、成果交流国际化7项指标[10];闵维方运用一套指标说明中国大学国际化的策略,如留学生数量、教职员交流项目数量、邀请外国学者和专家发言的研讨班数量、具有留学经验的教师数量和比例、短期和长期外教比例、外国学者的数量、中外教师的比例、担任其他国家科学院成员的中国学者数量、担任外国大学客座教授的中国学者数量、担任国际协会组织核心成员的中国学者数量、中国大学组织或合作主持的国际会议数量、合作研究中心或实验室数量、大学或海外的国际事务办公室、中外机构合作经营的学校。[11] 比较这些衡量大学国际化的指标,美国教育委员会与日本大阪大学主要使用两个层次(有与无)或五点式量表(极有帮助、比较有帮助、有帮助、某种程度上有帮助、几乎没有帮助)的报告,侧重于帮助大学进行自我诊断。这种指标优点是容易得到大学的接受,但其调查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也不提供具体大学在某一范围中的国际化水平及差异。中国学者从理论上探讨大学国际化指标时,倾向于更多地运用量化指标,使用具体的数字来观察大学国际化水平。显然,具体数字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大学国际化信息,既有助于大学进行自我诊断,也可以进一步发现大学之间的比较优势与差异。然而,收集大学相关具体数据的工作相当困难,中国学者提出的这些指标尚未进行较大范围的实验与改进。 结合已有研究与中国大学的具体情况,课题组拟定了《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情况调查表》。问卷收集了被调查学校五个方面的具体数据:一是战略规划和组织机构,包括国际化战略规划和实施、学校领导的国际交流经历、国际化事务的组织机构与专职人员;二是师生的国际交流,包括外籍教师、留学生、专职教师和全日制学生的国际交流经历、授予外国专家职衔等;三是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包括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校际国际合作协议、课程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和采用外语教学的比例、学生的外语水平及涉外课程的开设、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与经费;四是设施条件的国际化,包括外国专家和留学生公寓、图书馆外文书刊、外文期刊、校园网建设和外事经费等;五是成果交流的国际化,包括2002至2006年举办的国际会议、师生出国(含出境)参加国际会议的情况、师生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ceedings,ISTP)收录的文章数量等共90个指标。①问卷调查旨在提供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现状的轮廓性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可行的评估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被调查的高校有两种类型。一是研究型大学。鉴于学界尚未对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定义达成共识,课题组以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划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标准为参考[12],从第一期“985工程”中选取具有50个以上博士点的32所大学作为中国的研究型大学。本文以内地的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对象,是因其国际化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与制度环境,并不意味着港澳台的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不值得同等介绍。二是准研究型大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陆续确定了100所左右的高校作为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校,简称“211工程”。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政府又在这些“211工程”高校中选出三分之一左右的高校入选“985工程”计划。课题组将这些非“985工程”的“211工程”高校划归为准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的目标是成为研究型大学,但目前还不具备研究型大学的实力,可能在将来能够成为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