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媒介观念、节目观念、受众观念、群体观念——作者在当代传媒的背景之下对广播电视的基本观念进行了有新意的阐述。同时,作者对“热线电话”、“交流与参与”、“音响”等广播电视形式以及系列台的有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一、跨世纪意味着什么? 对于广播、电视来说,跨世纪意味着跨国传播时代的到来。广播原来虽然没有疆域的限制,但毕竟易受人为的干扰;电视原来是地域性的媒介,覆盖范围相当有限。广播卫星,以及稍后的数字压缩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格局。这里有两条资料,大概足以说明跨国传播对广播、电视提出了多么严峻挑战: ★英国《金融时报》1995年10月6日报道:总部设在荷兰的NetHold公司开通了对非洲的卫星数字电视,并计划在两年后使频道增加到 120个。它预言到1997年底,世界大多数地区将有机会至少收到150 个频道的数字电视,在欧洲则可能超过500个频道。 这是数字压缩技术带来的革命,因为采用数字技术后,每个卫星转发器将不是转播一个频道,而是能同时转播6至8个数字频道,每个频道的广播成本可降低到目前成本的几分之一。 ★据《科技新时代》报道,小型卫星天线——DSS 系统已经小到直径仅为18英寸(45.7厘米),而且随着广播卫星功率的增大,还可能进一步小型化;因为卫星功率越高,接收其信号的天线尺寸就越小。卫星天线势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 使家庭直接接收卫星广播成为可能〔1〕。 这预示着卫星电视频道将铺天盖地而来,而且便于家庭直接接收。但是,切勿以为这只是对电视的挑战。卫星和数字压缩技术运用于广播,将可以使广播不受或少受干扰地覆盖全球。这就是说,在卫星和数字压缩技术普遍用于传播的时代,任何国家的天空都将是难以设防的。 同时,这也意味着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任何国家的广播、电视,都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竞争。如果说前者主要是经济效益方面的竞争,那么后者除经济利益之外,还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至文化传统等多种意义的竞争。而能否赢得竞争,起决定作用的将不是,或主要不是媒介及其技术装备,而是软件,即节目能否赢得受众,吸引受众。西方传播业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如果你有内容(指电影、电视片、新闻等各种节目),你需要网络(指通讯卫星、电视台、有线电视等放送渠道);如果你有网络,你需要内容。”〔2〕尤其在新闻领域里,新闻报道是否充分,是否及时, 以及可信度和吸引力等等,将决定一个台可以赢得多少听众和观众,以至于在整个竞争中的命运。 当然,如何迎接跨国传播的挑战,不光是中央三台的事;全国各地方台也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台未必要走向世界,但却时刻面临着如何有效控制和占领自己覆盖范围的天空的问题。这是一个既不是轻而易举,也不能一劳永逸解决的问题;在国外频道大举“进入”的情况下,稍微掉以轻心,稍有懈怠疏忽,我们就未必能够真正拥有我们的天空!这样说,恐怕并非危言耸听。 面对着汹涌而来的跨国传播浪潮,怎样控制和保有我们的天空,理所当然地成为广播、电视战略决策的重心。科学地认识传媒生态,这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媒介间竞争的前提。无视这一前提,不是在竞争中失去信心,便是提出不适当的竞争目标,其结果都可能导致失败。 这里,有必要说说我国广播、电视之间的竞争。在同一覆盖范围内,广播、电视的竞争是同一时间和空间的竞争,很容易呈现白热化的势态。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竞争,而是怎样形成良性的竞争势态。的确存在着某些令人担忧的非良性苗头:(1)电视发展势头看好, 广播还没有走出低谷,这是事实。但究竟怎样认识这个“好”,这个“疲”呢?似有冷静分析的必要,而不要绝对化,把这种状态看死了。否则,就可能出现电视界盲目乐观,广播界垂头丧气的局面。(2 )广播、电视传播方式不同,各有自己的内容取向和表现特点,也各有自己适宜的传播、接收环境,竞争并不意味着在一切领域、所有场合和时间的争夺,在这方面的任何盲目性,都可能导致人力、财力及信息资源的浪费,甚至弄得两败俱伤。(3)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多数统一经营, 而我们不仅广播、电视,甚至有线和无线电视也分开经营,这种经营管理体制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良性竞争呢? 与跨国传播联系起来,不能不认为在国内、省(市)内形成媒介间良性竞争秩序,是激发内在潜力,有效占领我们自己的天空,赢得国际范围媒介竞争的保证。如果不致力于建立国内、省(市)内良性竞争环境,那么就有出现“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局面的危险,那将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和后果啊! 二、广播、电视的基本观念 广播、电视领域的改革,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业务的改进;二是体制的调整;三是观念的更新。观念更新是根本。如果不确立现代的广播、电视观念,体制调整就可能“换汤不换药”,而业务的改进也就是舍本逐末的“雕虫小技”了。这决非轻视业务改进和体制调整,而是说要把改革引向更深的层次——观念层次,更自觉地以现代的广播、电视观念统帅业务、体制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