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式“册封”小沈阳为“最低俗的中国人”。其实,小沈阳并非最杰出的低俗文化代表;体制外生存的郭德刚,一直和“正宗”相声队伍叫板;芙蓉姐姐以“S”曲线走红高校网络;最近“凤姐”非北大清华经济学硕士毕业不嫁的雷人征婚,一件一件被看作“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大行其道,刺激着中国人的神经。 赵本山的节目,虽然说不上善,更远远说不上美,但他的节目却透着真 文化就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尤其是文娱节目,更是直接服务于观众。无论高雅还是低俗,都要接受观众的检验。节目好不好,爱看不爱看,受众说了算。不信你就封杀赵本山,不让他再上春晚,估计全国观众不答应,央视也不会答应。在文化多元化时代,人们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仅以高雅还是低俗划分高下,甚至作为文化准入证,可能过于简单而且于事无补。 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流行什么样的节目。进一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观众,低俗文化也有其流行的土壤和原因。赵本山的节目,虽然说不上善,更远远说不上美,但他的节目却透着真,是当今中国社会心理真实的反映。 而我们从国家级到县级的文化演出单位,许多滑落到寻求生存出路的境地,表演市场越来越萎缩,除了大门口的牌子,快叫人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了。游击队打败了正规军,表现出来的是体制的困境,如何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才是一件根本性的问题。 如果我们“正宗”的文化作品文过饰非,连正视社会现实的勇气都没有,实在不能以低俗来责怪观众不买账。毕竟“假、大、空”和“高、大、全”式的东西,已经让中国人倒了很久的味口。 “三俗”被文化市场抛弃之日,一定是中国文化产业兴旺之时 中国人富了,但富了过后怎么办?吃饱穿暖过后,新的社会需求自然会产生,新的欲望要升华,人们不仅需要真,还需要善,更需要美。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是否能够给大家提供文化的盛宴呢? 人的文化需求因为年龄、性别、民族、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但一定是随着物质文化水平提高而变化的,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民族,首先是要饱肚子,然后是看重装袋子,最后才会重视满脑子。从文艺需求层次上说,先求真,再求善,最后才能求美。 我们的社会,基本完成了饱肚子阶段,目前热心的是装袋子,用一句常用语就是脱贫致富奔小康阶段。我们刚开始重视满脑子,对群众的文化需求的提高还不能操之过急。就拿江苏电视台的《非诚勿扰》来说,首先它迎合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剩男”、“剩女”现象;其次是现在人们活得太累,精神太紧张,需要放松自己,也希望通过廉价的笑声解乏。 市场是通过自由竞争来自由选择,只要我们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观众是有理性的受众,也尊重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特征和规律,让市场和观众自己去选择、去淘汰,我相信低俗仍会存在,但高雅也不会缺少生存空间。以电视剧和电影为例,近些年,市场化的主流是高雅越来越多、主旋律越来越响。《唐山大地震》电影的成功,靠的不是地震的惨烈,而是中国人重新拾起的亲情。笔者一直坚信,赵本山时代一定会结束,当“三俗”被文化市场抛弃之日,一定是中国文化产业兴旺之时,那时的中国文化艺术,才算真正走上了真、善、美齐备的正途。 政府和国家文化单位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市场选择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初期,“钱”会迷人双眼,文化市场泥沙俱下甚至会乌烟瘴气。但文化前进的过程是可以调节的,文化市场除了看不见的手,还必须有看得见的手,政府和国家文化单位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中国发展了,但坏事就像影子一样紧随好事,有时影子比原型还大,这取决于从哪个角度去照射。衣食足未必知礼节,反而是物质占有越多,精神的沙漠越扩大,我们活得越来越不安心,找不到幸福在哪里了。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世界吧,楼盖得越高,窗户上的铁栏杆越密集;房子越豪华漂亮,围墙和大门防备越严;客厅越来越大,客人越来越少;城市越来越拥挤,人心却越来越远。 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既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实践的基本问题。 文化工作者影响着社会的风尚,文艺作品代表着时代的精神。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从人类发展的高度和全球化的视野,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解读,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其次,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牢牢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第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发展规律,不动摇、不松懈、不折腾。只要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信心,对伟大祖国有忠心,对人民群众有爱心,对文化进程有耐心,对文化产品有责任心,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仅主流文化会发扬光大,还会形成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延伸阅读 三种思潮挑战反“低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