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2010)04-0093-06 世纪之交以来的10多年里,耳闻目睹的城市“旧貌”变“新颜”,多半是“旧城改造”工程,而少有“旧城修缮”项目,甚至连“修缮”说法都十分罕见。究其原因,旧城改造——主要是将旧城“夷为平地”、拆掉重建,毕竟是平地起高楼,建筑面积“凭空”增加,开发商有钱赚的同时,那些玻璃幕墙的新楼和宽敞笔直的马路,又仿佛是政绩“写照”。 不少城市的“旧城改造”中,若遇一两座建筑属文物保护对象,稍好一点的做法,便是将其“孤立”起来,变成一片新房中的“旧牌坊”;比较恶劣的做法,则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殊不知这旧城“改造”好唱,旧城“修缮”难和的局面,恰好是对城市文化生态的破坏,也是对城市资源的一种浪费。正如前些年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浙江定海古城被夷为平地,北京相当一批四合院被拆毁,桂林又有玻璃幕墙取代过街楼”等,其实就提出我们该如何看待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 一、文化多样:城市文化生态保护的紧迫态势与区域特征 凡是到过发达国家的人均有这样的体会:那里的经济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可整个城市还是古老建筑为主,只不过建筑内设施现代化,让住老房子的人也能享受现代文明。这样的城市往往因人文资源的丰厚,使得旅游业长盛不衰。 同样,在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古城丽江游览,不但可以欣赏到美轮美奂的成片古建筑街区,更可领略到古朴、自然的民俗风情。丽江古城内有数不清的纵横街道,街的两侧小巷逶迤,拐进去,小道羊肠,走不完的弯与曲;星罗棋布的院落门户家家洞开,院内一个个不起眼的小门口,经常可以看到坐着一位纳西族老太太,身后的门像山洞一样深幽幽的,但跟着老太太朝里走,一阵曲径通幽,忽然进入一个阳光明媚的花园,堂堂正正的“三房一照壁”;庭院的花盆里盛开着牡丹、山茶、玫瑰,漂亮的黄犬懒洋洋地躺在门口[1]。这一切,展示的都是原汁原味的古文化生态场景。 然而,对古建筑的文化生态保护得如此好的范例在现今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却寥若晨星,倒是人为毁坏古建筑、制造空壳古董的现象愈演愈烈。有的城市为使土地升值,不惜在历史文化遗产密集的区域进行房地产开发;有的为满足现代城市中高速、便捷的交通需要,改变历史城市的格局和风貌,甚至拆除或迁移文物古迹;有人用现代城市规划目光衡量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在改造中改变文物建筑的周边环境,使之成为孤立的陈列品;还有一些地方在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区域建设时,没有先期进行必要的考古发掘,导致永久性的失误……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品格的象征。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态”结构,尤其是像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南京、杭州、重庆这样的名城,更是以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生态”要素来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从而孕育了千百年的城市人文精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集约式的城镇化与创建大都市文化为基本目标的地区与城市,必须面对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保护好一个区域之所以为区域的文化形态?如何保存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适合本区域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搞城建、大兴土木,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正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变成瓦砾,一大批用现代材料工艺堆砌起来的“假古董”、仿古建筑群招摇过市;大批古镇、老街、民居、村落被“重新”整修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人们越来越担心本应造福子孙的“城市化进程”,会蜕变成毁坏历史文化积淀与遗产的短视之举。 “文化生态”是一个结构性的存在,它包含了许多必不可少的区域性文化要素。正是因为有了“文化生态”,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张家界、九寨沟、黄山、泰山才会成为它们的现时形态。“文化生态”既表现为一个明确的“空间关系”,如江、河、湖、海、山、川、林木、建筑以及空间的内容和比例,是“即时”的;但同时,“文化生态”又表现为一种顺时序积淀而成的时间进程——如江南富庶之地的南京、杭州,至少作为大都市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积淀。 城市里自然生态的山山水水,都是这种积淀而成的城市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的结晶:它在物质上是体现为自然山水与建筑人居景观的结晶;但在精神上,它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人文结晶,犹如北京、西安的城市生态,是由上古与中古文化积蕴起来的一种宝贵的结晶一样。看不到作为时间进程的历史人文积淀,只认为这是自然的山水人居关系因而可以任意挪动变化,是要为此付出无可挽回的牺牲与代价的。想一想,像杭州西湖这样一个具有得天独厚、独一无二文化资源的所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竟会如此艰难,联想到大运河拱墅段历史文化遗迹的被破坏,再想到如湖南张家界等著名风景点被黄牌警告,都使我们必须正视“文化生态”保护问题。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往往滞后于发展实际,有很多规划屈从于现实需要,没有起到规划应有的引导、开启、牵引现实的功效。致使不少城市在规划出台前振振有词,而一旦出台却引来诸多非议。在很多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功能性,而忽略其间应有的文化含量;只把眼睛盯着建筑、道路、人居、交通、广场、商贸等城市的物质结构,而忽略了文化生态、人文精神含量、历史文化内涵等城市文化内容[2]。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如果不从功能性规划上升为人文型规划,极易导致各地多年形成的城市文化特色丧失殆尽,从南到北千城一面,那时我们将愧对后人。同时,城市的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历史文化遗产一旦毁损,传统风格一且变异,人居环境一旦破坏,都将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