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意义来说,“文化阶层”横跨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种种可能。大众文化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往往与精英文化意识疏离、割裂甚至悖立,但就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功能而言,二者也存在着文化秩序和审美趣味有机整合、精神意蕴殊途同归的契机①。在“金字塔”式的社会架构中,大众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服务精英文化的,而非对于后者的反叛。在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中,大众文化被认为是那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普及社会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有明显的商业性质,是一种纯粹的消费品,是一种被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产品”,仅仅满足着人的低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功能上,这种文化的本身是服务于精英阶层的,实际上维系了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一种天然的鸿沟,使得阶级双方的沟通无法继续,仅仅通过文化售卖的形式来达到精英阶层对于大众在文化上的掌控,大众文化从而起到了一种“社会水泥”的功能价值。 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之下,口语中的“文化名人”一词似乎应该是“知识精英”的代名词之一,但社会心理现实的确如此吗?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中,无论“文化名人”以平民代言人出现还是以精英教化者的形态出现,他们都可以是文化的创造者与主导者,通过大众传媒,实现着对于文化的控制与社会秩序的维持。换言之,文化名人的文化传播现象研究,对于理解知识分子的社会化作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 一、“文化名人”:记忆与认同的差别 为了探究以上假设的合理性,本研究设计了一个有关“文化名人”的公众印象的比较分析,试图研究文化阶层中的“名人”在普通公众心目中的记忆、认同程度及其差别,从而试图更好地理解知识阶层的社会传播过程及效应。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如下: 问题一:公众是如何建构与理解“文化名人”类型之间的内在差异与维度的? 问题二:“文化名人”的公众知名度是通过何种途径建构的? 问题三:公众是如何理解、想象“文化名人”的群体身份与社会价值的? 在建构分析的变量时,本文确定了两个测量指标:1)公众对“文化名人”的记忆程度;2)公众对于“文化名人”的认同程度。通过对于这两指标的定性分析,本研究试图促进对于“文化名人”的公众知名程度的反思与思考,通过自我报告的形式反思记忆与认同这两者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至于知名度的传播途径,访谈者基于传播学的基本经验,将其预设为三种类型:公众的个人体验,主要指自身与知名文化阶层或其作品的交往;人际传播,主要指通过与同侪或其他公众的日常交往间接获得有关文化阶层的相关信息;大众传播,即指公众通过大众传媒(包括网络媒体)间接获得文化名人的相关信息。 本研究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主要采用质化的深度访谈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在研究的推断过程中使用了有限的定量内容分析)。调查对象与访员均为大学的在校学生,调查对象的选择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深度访谈的好处在于可以很快地获得大量并且广泛的信息,且因该方法可以让访员在被访者表达不清、语焉不详的情况时连续追问或要求其举例,所以比较容易达到资料的澄清。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探索式研究具备创新讨论的价值,但本文的结论不可能具有实证性的推论意义;此外,深度访谈仍有局限性,因为访谈是一种人际间的互动,所以极为需要被访者的配合,而有些被访者可能会不想与访员分享他心中的一些想法,或者对相关的问题感到不舒服;有时,或者由于访员本身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系统信息的收集与分析②。 访问形式分为两种: 1)访员本身的自我采访,即自我报告过程。访员在对他人进行采访之前被要求先对“文化名人”的概念进行思考,并形成自我报告,随后进行自我采访,分别列出“记忆中的文化名人”(不多于10个)及“认同的文化名人”(不多于10个),并给出相关的理由。 2)对于大学生同龄人的访问,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要求同龄人分别列出“记忆中的文化名人”(不多于10个)及“认同的文化名人”(不多于10个),并给出相关的理由。 3)对于两种报告作综合研究——包括话语分析、内容分析。另外要提及的是,访谈的对话包括了面谈、电话方法,也包括了网络即时聊天、邮件等自我书写的方法。这样的方法设计能够有助于研究对象对“记忆—认同”的指标结果的反馈及其之间差异的比较;能够有助于个体在对文化名人知名度概念思考的过程中做到“感性—理性”的递进;能够有助于访员在访问报告中做到“自我—他者”的比较;有助于本研究对于“个人反思—集体反思”的分析与讨论。 选择在大学生人群中开展的原因主要为: 1)大学为社会中知识人群分布最为密集的机构,但大学生群体不属于文化精英或者知识分子的范畴,因此,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文化阶层的接触可能较为密切,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文化阶层的概念属于建构而非被建构的范畴,这样有助于通过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样本研究能够有效地推及其他公众群体对于文化阶层的记忆、认同与想象的研究。 2)相比较于社会中的其他人群,大学生在文化程度、理解能力、信息接受的广度与深度上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即他们在“文化阶层知名度的传播途径”之一变量测量的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由于他们对于多种信息来源最广泛的利用,致使研究能够最为有效地测试文化阶层知名度在各种传播途径传播过程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