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中华民族文化之母 周汝昌(中国艺术研究院)/《邯郸学院学报》,2009.4.13~30 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开端应该从伏羲、娲皇说起,总体来说,论述伏羲、八卦的典籍较多,而对女娲的论著却稀少而分散。本文主要研究女娲,并得出如下结论:一、女娲协助伏羲完成了“地学”的大关目;二、她第一个将“方”的意识明确而建立起来;三、她发明创造了“矩”这个重要无比的科技工具;四、她发明创造了制陶之艺;五、她创造发明了建筑宫室房屋的建筑之学;六、她发明了笙簧和掐塑泥人;七、她将水火两种自然现象的祸福交关之道理识得透彻无比。基于此,文章得出结论:我们中华民族由洪荒上古发展到今日这般辉煌灿烂的文化文明境界开端者就是娲皇。娲皇一身兼多圣,是一位多方面的大圣人,大智大慧、大仁大勇、大慈大悲,所有这一切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内容和精神。 未完成的现代性与中国当代学术思潮 杨春时(华侨大学)/《江海学刊》2010.2.192~198 中国已经走出了封建时代,建立了现代国家,但是现代性并没有完成,现在还在为建设和实现现代性而斗争。这样说的理由之一是现实国情,之二是历史。学术思潮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高级形态,总是关涉着社会的变革,回应着现代性的理论。目前,中国当代主要的反现代思潮有二:一是后殖民主义理论,二是国学思潮。后殖民主义理论把现代性作为批判的对象,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完成现代性。对中国目前而言,是要接受现代性,迎接全球化的浪潮;也要警惕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单一化的危险,保持民族文化的特征。但这不意味着抵制开放,拒绝现代性。国学思潮主张恢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以对抗现代性和西方思想,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建中国现代文明。总体上讲,国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反动,是中国学术思想的倒退。由于中国现代性尚未完成,启蒙主义并没有胜利,中国现代学术还刚刚起步,这时以传统文化抵制现代文化,以传统学术抵制现代学术,其负面作用远远要大于正面作用。因此,要对国学思潮进行批判。但是,批判国学思潮不等于反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研究必须建立在现代学术基础上,而不能搞学术复古主义。 民俗学的笛卡尔沉思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申论 吕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2010.1.17~56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是高丙中的博士论文,后出版成书。全书包括“引论”、“综论”共八章,此书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民俗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研究什么);二,民俗学的学术取向(怎样研究)。本文肯定此书对于民俗学从文化形式研究的取向转向生活整体研究的取向,以及对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转型所做出的奠基性理论贡献;并从学科基本问题意识、“从抽象(文化)上升到具体(生活)”的经验—实证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等方面,具体论述了《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通过对民俗生活的经验直观以重新发现“个体主体性”的工作为民俗学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所阐明的学术方向。本文认为,尽管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在重新发现了“个体主体性”的同时却无法思想人心的自由存在的生活意义,但通过引进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该书为民俗学将自身开启为为人的自由进行存在论辩护进而“拯救生活世界”、“保卫日常生活”、“建构公民社会”的人文学术赢得了理论可能性。 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之路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河南社会科学》,2010.2.44~46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传统文化的重建,带动了传统节日的复兴。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传统节日复兴重建还面临着重大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一是民族传统节日习俗为近百年的认为阻断,其本身受损严重。二是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文化以及西方节日的入侵冲击了我们自己传统节日。面对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复兴和重建传统节日大概应该具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形成家庭生活与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二是形成重视节庆娱乐的节日传统。三是开放包容节日传统。为此,我们需要对每一个传统节日做到:一、节日需要直接可以品尝、观赏、把玩的节日物质产品或节俗象征物。二、仪式庆祝活动。三、对传统节日精神核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