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1-0161-12 当中国站在“文革”的废墟上推行改革开放,走向已十分陌生的世界——一个远非“水深火热”的现代化西方世界,才开始了解“现代化”所包含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含义,同时,也沉重地意识到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素有忧国忧民传统的知识分子,在对现代性的狂热追求与深层焦虑中,也包含着对传统文化“弃之不忍,拾之不用”的矛盾心态。民族危机曾使得他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但背负的漫长历史又使他们不得不思考“传统”。在这种极端的困惑中,他们左右彷徨着前行…… 一、近三十年波澜起伏的传统文化争论 1.“一波三折”的历程 “八十年代中国兴起的文化讨论,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提出来的历史任务,因此,着眼于中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关系问题……根本任务是要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是当时批判传统文化的着眼点。纵观上世纪整个80年代,以西方作为参照物来批判传统文化成为当时的主流,但也并非是全盘否定。从时间上看,80年代思想界关于文化的讨论前后是有变化的。前中期的主流是片面地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其主流,后期则开始了理性批判,即使是激进派也出现了为传统文化辩护的声音。 (1)主流:儒学有悖现代精神。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讨论中,新派学者沿“五四”文化运动反传统的方向,竭力张扬儒学与现代化的冲突关系,大举批判儒学的反现代精神,倡导以否定儒学,清除儒家思想影响的立场,企图以此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扫清观念障碍。反传统派所持儒学与现代化冲突论的表述方式虽各不相同,但其核心观点基本强调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模式与现代化之间的不兼容性,对儒家文化思想与现代化的深层对立关系。概而言之有下述持论: 从人类文化存在的历时性引出作为古代文化形态的儒学与现代社会的不兼容性。包遵信和新儒家争论现代化是否等于西化问题时,所持依据之一即是文化存在的历时性理论。包氏说:“历史上并无现代化这个概念。那时主张现代化和反现代化,争论的就是要不要‘西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实际反映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因而产生激烈的冲突。”很显然,他实际上是把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视为一个整体的历史存在,这个历史存在沿着同一个方向的演变会走出一个纵向发展的阶段序列。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分属不同的演变阶段,因而互不兼容。而西方文化即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范式,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历时性异己关系即是与现代化不相兼容。 与包氏同时代的另一学者甘阳当时亦持上述观点,且对此作出了理论化的建构。甘氏指出:“文化讨论必须首先区分这样几个不同范畴:前现代化的文化的文化系统(或形态);现现代化的文化系统;后现代化的文化系统”,“‘前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不同质的范畴,二者是有矛盾,有冲突的”,“任何国家要进入现代化,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这种冲突”。因为“前现代文化是伦理本位的,现代文化则是知识本位的。所谓前现代文化转向现代文化,实际即是从伦理本位的文化系统转到知识本位的文化系统”,“中国文化是前现代化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尤其是儒学那种‘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伟大伦理政治,‘必也使无讼乎’的美好人治理想。‘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浓厚人情味,堪称世界上最完善、最成功的伦理系统。——然而,所有这些,恰恰又必然使儒学成为建立现代文化的直接冲突”①。今天看来这些幼稚可笑的言论在当时着实是人们普遍性的思考准则。当时还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的刘晓波在评李泽厚时,曾发出了“孔子死了,李泽厚老了,儒家文化早该后继无人了”的激烈呼喊。 清理儒学对现代化的障碍因素,揭示儒学与现代化的不兼容性,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热的基本倾向。 (2)上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叶:传统文化“有问题”。“文革”的结束标志着政治文化激进主义的彻底失败。自1978年始,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孔子“复辟奴隶制的反动代表”的帽子被彻底翻案,对孔子较为平实的分析研究开始陆续出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孔子和儒家的激进主义宣判宣告终结。从逻辑上说,文化与政治密切关联,政治激进主义的垮台应同时带来文化激进主义的消失,但后文革时代的发展现实却并非如此。 上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妨碍理性地、周全地评价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政治改革问题的提出,以“文革”的惨痛经验为基础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日隆,与之相应,“封建主义”、“家长制”、“封建专制”就成为批判的对象。知识分子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而不是完全依靠西方民主观念进行民主化的尝试。在这种态度之下,儒家又被当作封建主义观念体系的象征代表被批判。 阅读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有一种焦虑感,大家都在“寻找”文化,或者向传统文化寻根,或者转向西方,当然后者占绝大多数。当时很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现代化,是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有问题,因此,用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物来批判中国文化传统,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热”的主旨。比如,甘阳在1985-1986年曾提出“发扬传统的最强劲手段就是反传统”,这几乎是当时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