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9)06-0101-07 一、视觉之成为一种文化 如今,视觉(图像)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审美活动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事实上已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许多以文字符号传播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成果,不断被转化成图像和影像。现代影像复制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使得这种图像转化变得轻而易举,曾经位居中心地位的传统的文字(话语)文化,在图像文化繁盛之后,不再具有主导性。“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①近年出版界流行出版图说系列丛书,如图说三国演义、图说西游记、图说红楼梦,图说中国、图说历史、图说天下等,还有众多名著被搬上银幕,或改编成系列动画片。 不仅如此,与传统社会相区别的是,图像在当代社会具有新的功能,它不再是简单地作为真实世界的反映,也不再依赖客观实体的存在,而常常是被虚构并借助视觉机器编码而成。在法国理论家居伊·德波看来,当代社会“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这个表征说到底就是图像。今天图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如同经济和政治力量一样。当代视觉文化不再被看作只是‘反映’和‘沟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也在创造这个世界。”② 不可否认,图像已成为当今时代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并开始支配我们周围的一切——图像媒介“已经不再只是我们沟通和了解世界的工具,而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③人们越来越依赖那些并非来自现实的虚构图像,以致将这些图像作为消费的对象。 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动因是什么?以图像符号进行表达早在数千年前就已存在,电影的出现也有一百多年历史,电视的出现也有半个多世纪了,为何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没有形成视觉文化兴盛的局面?从广义上说,视觉文化是指以图像符号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理解以及种种复杂的情感。狭义上的视觉文化,则是指在消费社会人们把“视觉聚焦为一个意义生产和竞争的场所”④。在这个时期,视觉快感的获得和视觉消费成为人们普遍的、重要的需求。若从文化形态的角度来考察,视觉文化则“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⑤在我们看来,视觉文化在今天的凸显绝非偶然。视觉文化的形成,与整个人类发展进入消费社会、高科技传播手段的普遍运用、视觉表达和欣赏的独特性,以及视觉生产的运作方式密切相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最突出的变化在于逐渐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过渡。在生产社会中,由于物质的匮乏,经济活动的目的主要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要,由此形成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而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物质匮乏的消除,使社会“存在着一种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⑥。因而在笔者看来,消费社会事实上是一个因物质与商品的丰富而形成的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物质和服务的丰富成为现实,由此导致人们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改变,甚至导致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态度的根本变化。在这个物与商品过剩的社会中,人们对物和商品的使用与消费,除了注重技术和性能外,对文化含量和符号意义更加关注,商品的价值也因此更多地依赖于符号价值。也就是说,在人与物之间,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许多时候已居于次要地位,而人与附着于物的概念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占据了重要位置。由于物质生产的相对过剩,为推动消费的扩大,物与商品以及相关的服务被赋予了更多的符号价值,符号价值也因此在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样,消费不应该理解为和使用价值有关的物质用途,而是作为意义,主要和符号价值相关。”⑦ 事实上,消费社会是人类物质和文化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这个阶段中,物质的生产越来越依靠于文化的支撑,而文化生产则跨越了纯粹精神生产的阶段,越来越作为一种商品被纳入到整个社会生产的结构体系中。在消费社会,伴随着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崛起,视觉化的需求和生产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特征。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充满着视觉符号:人们不再满足单纯的文字符号带来的美感,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视觉符号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广告、动画等图片图像对于日常生活无孔不入的侵入,导致人们目不暇接,无心顾及哪怕是非常出色的文字符号;而消费社会符号生产与消费的内在法则,以及电视、互联网、手机等高科技传播手段的普及,更是将图像的获取成为唾手可得的事情。于是,一种不仅将视觉化的生产和消费纳入到物质和文化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而且使之成为社会文化的普遍现象的视觉文化,便悄然浮现,矗立于时代的舞台中心。正如美国学者米尔佐夫所言:以往被分开来研究的视觉媒体,“如今则需要把视觉的后现代全球化当作日常生活来加以阐释。包括艺术史、电影、媒体研究和社会学在内的不同学科的批评家们已经开始把这个正在浮现的领域称为视觉文化。”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