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对华政策多变背后的国际战略根源 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后不久就骤然改变了友好姿态,发动了逐步升级的全方位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攻势,包括军事领域中启动向台湾大规模出售先进武器的计划,将美国的反导系统直接延伸至中国的大门口,外交领域中通过会见达赖喇嘛支持威胁中国主权的分裂势力,经济领域中采取强硬态度逼迫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打击中国的出口,等等。 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如此频繁出现戏剧性变化,其主要原因不是某个政治家情绪变化无常,也不是为应对政治选举形势暂时采取的政策调整,而是隐藏着美国一贯采取的对华战略的深层原因。美国在越南战争惨败后被迫放弃了“冷战遏制”,转而采取基辛格等国际战略家提出的“缓和”战略,扩大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接触和经济文化交流,目的正是通过培育战略依赖性获得政治、经济、外交等政策筹码,以便运用比军事冲突代价小的制裁手段推动美国的国际战略。尼克松明确提出要将经济联系变成捆住国际对手的绳索,将贸易、先进技术等当作武器而不是礼物,不仅在商品上印有经济价码而且还有政治价码。①正因如此,美国对华政策才会反复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当友好接触气氛渐浓时往往出人预料地发生敌对事件,如朱镕基总理访美后不久便发生的轰炸中国大使馆事件,奥运会前夕美国在全球各地策划的支持藏独分裂活动,奥巴马访华后不久便采取一系列行动挑战中国核心战略利益,等等。 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的冷战遏制战略一直持续到前苏联解体,忽略了美国在越战失败后进行的国际战略重大调整。十年前,笔者撰写的专著《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统治阶层鉴于越南战争的惨败,意识到了美国的‘冷战’政策已遭到失败,被迫开始酝酿一系列国际战略的重大调整,主动放弃‘冷战’转向了‘缓和’战略。但是,70年代初美国开始实施的‘缓和’战略,并不是‘放弃对抗’或采取‘防守战略’,而是采取的一种隐蔽的攻击性‘软战争’策略”。②笔者的分析推论主要依据1983年留学日本研修国际关系时,接触到的美国高层智囊提出的“缓和”战略构想。美国国际战略专家明确提出“冷战”遏制政策效果不好,越南战争的军事冒险付出的代价更大,主张利用经济杠杆培育战略依赖性,通过软政策筹码作为美国支配世界格局的新式武器。随着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发现历史事实证明美国高层领导人确实采纳了这种战略构想。尼克松曾明确指出,“从冷战开始直至1969年,美国的政策是遏制,企图以一系列联盟组织包围苏联,这一政策使美国疲于奔命并陷入极其被动境地,从长远来说,遏制是个失败的政策”,“从1969年开始,美国奉行的是讲究实际的缓和政策”,“讲求实际的缓和要求胡萝卜和大棒两手并用”③。美国从“冷战遏制”转向“缓和”战略,重视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培育战略依赖性,通过经济、金融、贷款、能源、粮食等筹码,形成维护美国全球霸权的新政策武器网络。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基辛格提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全世界。”这清楚表明尼克松政府已开始将经济金融政策筹码,视为影响、控制别国和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战略手段。④ 笔者所论述的运用谋略攻击国际对手的“软战争”,虽然超出了狭义的经济学和军事学的研究范围,但完全可以涵盖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广阔视野。列宁曾作出了帝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的著名论断,他指出:“帝国主义战争,即争夺世界霸权、争夺银行资本的市场和扼杀弱小民族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⑤帝国主义政治是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其特点是垄断资本操纵国家机器追求超额垄断利润,利用经济军事手段扩大势力范围并获取世界霸权,为垄断资本控制别国市场和经济金融命脉创造条件。由于谋求世界霸权寻租和超额垄断利润具有排他性,帝国主义为获得世界霸权必然采取各种攻击性手段,遏制、削弱国际对手的崛起和经济军事实力,在拥有军事优势时就会选择战争作为攻击手段,倘若国际均衡格局发生变化导致军事冲突代价高昂,垄断资本贪婪本性也会驱使帝国主义进行战争形式创新,运用各种谋略武器作为攻击国际对手的手段。马克思、列宁虽然没有直接论述运用谋略攻击的战争,但是,根据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却可以推导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必然出现这种战争形式的创新。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实施的“缓和”战略,其本质是国际格局发生不利变化的新形势下,帝国主义为维护世界霸权进行的战争形式创新,即以政治、经济、外交政策筹码作为武器进行的“软战争”。 两千年前诞生的世界权威军事经典《孙子兵法》,也是从广义谋略角度而不是狭义军事角度来看待战争。孙子将谋略博弈、外交博弈均纳入广义战争范畴,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将广义谋略博弈列在比狭义军事博弈更为重要的位置,将其称之为“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之所以如此强调国家谋略博弈而非攻城略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实力接近,这种实力均衡格局条件下的战争代价特别残酷。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所掌握的军事技术差距,不像列宁所处的帝国主义时代那样悬殊,西方列强通过工业革命获得的先进军事技术,相对于亚非拉民族的落后武器拥有压倒性优势,亚非拉民族的长矛弓箭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西方进行军事侵略的风险代价很小而掠夺财富巨大,因而西方列强总是优先选择军事侵略进行殖民扩张,没有太大必要考虑非军事的谋略攻击手段,特别是军工垄断财团获利同发动战争存在着密切联系,更不愿意考虑战争给国家和民众带来的残酷代价,直到社会主义阵营和核武器出现才改变这种局面,大规模军事战争逐步降温为冷战、局部战争和软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