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411.2010.04.001 [文章编号]1003-7411(2010)04-0003-(11) 1991年12月9日,在荷兰东南边界小城马斯特里赫特,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召开第46届年会,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5月,欧洲共同体最后一个成员国丹麦公民投票批准了修改后的《欧洲联盟条约》,至此欧洲联盟以国家联盟共同体的形式正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根据《欧洲联盟条约》的规定,欧盟各成员国在外交和安全领域要实行统一政策。条约指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应包括与联盟安全有关的一切问题,包括最终制定一项可适时走向共同防务的共同防务政策”。条约的规定和要求说明,欧洲联盟不仅追求经济一体化,其最高目标是政治一体化,即欧洲联盟国家最终应以国家联盟共同体的方式,用一种声音说话。在最终目标实现之前,为照顾欧盟成员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在对外关系中的各自特点和差异,《欧洲联盟条约》同时规定:“根据本条约而采取的联盟政策,应不妨碍某些成员国的安全与防务政策的特殊性,并应尊重某些成员国在《北大西洋公约》下承担的义务,而且应是与该条约结构下建立的共同的安全与防务政策不相抵触的”。[1]为了突显欧洲联盟国家对外政策的一致性,《欧洲联盟条约》要求政治领域方面的大多数决策,必须应由联盟部长理事会全体成员一致通过方能生效,它表明,尽管欧洲联盟成员国在签署联盟条约时,曾部分出让国家政治领域的主权,但要完全用一个声音说话,这期间欧盟各成员国之间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也会受到成员国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从欧洲联盟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政策制定和声音表达上,多少能看出欧洲联盟在对外政策方面的相对模糊与迟缓,不像欧盟成员国中的大国如英、法、德等国家那样能够迅速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欧盟的朝鲜半岛政策也经历了一个由消极被动到较为积极主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欧洲联盟的政策更多时候最初是由成员国各自的声音汇聚而成的。 一、从奉行接触到积极介入 早在欧盟成立以前,欧朝之间就有民间贸易往来,其历史可以追遡至1955年。冷战时期,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相互对峙的背景下,西欧同韩国一起同朝鲜处于敌对状态。冷战结束后,欧洲国家与朝鲜的关系也开始走向正常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朝鲜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处在十分困苦的情形下,欧盟各成员国以欧盟的名义向朝鲜提供粮食和人道主义援助。2001年5月欧盟与朝鲜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目前,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只有法国因人权问题尚未同朝鲜建交,但这并没有妨碍法国对朝鲜的关注。 欧盟与朝鲜发展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早在建交之前的1998年,双方就建立起了政治对话机制,商定双方力争每年举行一次政治对话,就实现关系正常化、朝鲜半岛和平稳定、朝核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欧盟对朝援助等问题进行磋商。从1998年7月至2000年11月间,双方共举行了三次对话,促进了双方间的相互信任,对实现关系正常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20世纪末,朝鲜为了摆脱孤立局面,增加同美、日、韩谈判的筹码和扩大在六方会谈中的话语权,开始积极谋求同欧盟发展关系,在世纪交替前后,除积极同欧盟成员国建立外交关系外,其重点就是同欧盟建交。欧盟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是双方互有所需、共同努力的结果。建交后的双边关系也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发展趋势也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欧盟为什么在新世纪起始之际一改对朝鲜半岛事务漠不关心转而积极介入呢?首先这与欧盟日益强大和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一极作用的愿望是分不开的。进入21世纪后,随着欧元的成功发行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欧盟无论从人口、经济规模和经济产品的产量、产值等各个方面,已达到可与美国相匹敌的程度。它要同美国一样,在国际事务中不断扩大话语权。过去,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欧盟对朝鲜半岛并不关心,但随着欧盟与亚洲国家经济联系的加强,朝鲜半岛问题的紧张和缓和会对欧盟开展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产生冲击,因此缓和朝鲜半岛形势、积极抢占朝鲜半岛新兴市场对欧盟来说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欧盟更不想在此问题上被美日等国远远抛下。为此,欧盟首先加大了对韩国的投资。据统计,仅1999年1月至8月,欧盟对韩国的投资额即达到43.1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16.04亿美元)相比激增了169%。截至1999年8月底,欧盟对韩国投资额占外国对韩投资总额的55.5%,与上年同期(32.6%)相比呈迅速上升的趋势。欧盟首次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对韩最大的投资者。[2]针对美国小布什上台伊始就把朝鲜定为“邪恶轴心国”,对朝鲜采取强硬立场,使朝鲜半岛形势阴霾密布,欧盟没有像过去那样紧紧跟随美国,而是采取了与小布什政府截然不同的立场。2001年3月25日,欧盟15国元首斯德哥尔摩峰会刚结束,瑞典首相佩尔松即宣布将在近期内率领一个三人代表团前往汉城与平壤,并要求届时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会面,“商谈人权、核武器及经济合作”事宜。代表团另两位成员是欧盟外交事务专员彭定康和外交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佩尔松指出“此行目的是要表达我们支持(韩国总统)金大中所开启的进程,此进程目的在于终结最后一个源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突”。对于欧盟的决定,朝鲜方面持积极的支持立场,朝鲜副外相崔守宪专程飞抵斯德哥尔摩,邀请佩尔松首相访问平壤。欧盟元首峰会作出决议称,将“强化欧盟在朝鲜半岛扮演的角色,推动该地区的和平、安全与自由”,瑞典外长林德女士说得更直白:“美国新政府对朝鲜的立场很明显转为强硬,因此欧洲必须介入,以协助降低韩国的紧张情势,尤其世界各国仍非常忧心朝鲜的导弹问题。”[3]欧盟对朝鲜半岛事务的积极介入,是欧盟与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从韩国方面来说,早在2000年金大中总统赴瑞典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就开始呼吁欧盟积极介入朝鲜半岛事务。他对美国小布什政府的对朝政策颇感失望,因此更希望欧盟能够从中扮演积极角色。而朝鲜近几年在欧洲大力拓展外交空间的做法,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当时欧盟15个成员国中已有13个同朝鲜建立了外交关系,英国、德国驻平壤大使馆已开始运作。朝鲜欧洲外交所取得的成绩,对于处于孤立状态下的国家争取外援大有裨益,会大大增加同美国谈判的筹码。2000年11月,朝鲜《劳动新闻》发表评论指出,与欧盟建立关系将有助于确保“东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欧盟成员国表示愿与平壤建交反映出缓和、和平与合作的国际趋势。”2001年5月2~4日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佩尔松率领的高级访问团首次出访朝鲜和韩国。在3日同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举行的会谈中,双方就朝鲜半岛问题、人权问题、导弹问题等交换了意见。佩尔松在当天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代表团与金正日在“坦率”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3个小时的会谈。他称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谈。在中午举行的宴会上,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在致辞中称会谈“富有成果”。他说:“我们相信欧盟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是一个很好的判断和决定,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作为对欧盟高访团的回报,朝鲜宣布在2003年以前将暂停导弹试验。朝鲜愿意与美国就导弹问题进行对话和协商。金正日表示他愿意去汉城同金大中总统举行第二次朝韩首脑会晤,但访问时间要视美国政府如何调整对朝政策方能确定。在记者招待会上彭定康指出,欧盟与朝鲜将在人道主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朝鲜决定在2003年夏天派代表团访问欧盟,就人权问题与欧盟对话。欧盟同意接受朝鲜派高级官员前往欧洲国家考察经济和政治情况。2001年5月3日朝鲜《劳动新闻》发表评论,高度评价了欧盟高级代表团对朝鲜的访问,称访问使朝鲜与欧盟关系有了值得肯定的新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新世纪国际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佩尔松也指出,欧盟与朝鲜进行对话和磋商是双方接触的良好开端。欧盟高访团对朝访问所传递出的信息,也得到了韩国方面的肯定,金大中总统表示韩国将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对朝鲜的和解合作政策,以巩固半岛和平,进行和平交流,并为今后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他认为南北关系和朝美关系应该并行地取得进展。欧盟代表团的半岛之行,会晤了南北双方的最高领导人,在南北和解进程放缓之时,成功地扮演了一回“和事老”的角色,起到了及时沟通有关各方、促进信任与理解的“管道”作用,同时也显示了欧盟支持朝鲜半岛和解政策的态度以及意欲在国际舞台提升欧盟地位的决心和勇气。应当说,此次欧盟高级代表团的朝鲜半岛之行为最终确立朝鲜同欧盟建立外交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2001年5月14日,即欧盟高级代表团半岛之行10天之后,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决定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7月26日朝鲜与欧盟宣布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朝鲜中央通讯社在当天公布的双方建交联合新闻公报中指出,正在河内出席东盟地区论坛会议的朝鲜外务省代表和欧盟委员会代表7月25日举行了会谈。双方在会谈中商定,鉴于朝鲜外务相白南舜和欧盟委员会负责对外关系的委员彭定康最近交换了有关信件,朝鲜与欧盟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公报把5月14日欧盟宣布同朝鲜建交这一天确定为双方的建交日。欧盟与朝鲜建交这一重大举措,不仅得到朝鲜的赞赏和欢迎,也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朝鲜与欧盟关系的深入发展,符合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双方建交是朝鲜推行自立、和平、友好外交政策与欧盟推行亚太战略共同努力的结果。欧盟倡导世界多极化,努力发展同亚太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欧盟欢迎和支持南北首脑会晤所取得的成果,支持半岛无核化,愿为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作出贡献。在经济领域,虽然朝欧双边贸易额比较低,但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朝鲜已将发展同欧盟的关系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并表示将全面发展与欧盟的关系。可以说,朝鲜与欧盟双边外交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不仅反映了朝欧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的愿望,同时对推动和维护朝鲜半岛和平进程、东北亚地区和平和稳定都会产生积极影响。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