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9/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5-0069-06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自2003年首次提出以来,至今仍较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虽然生态理念已经广泛深入到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文化层面和社会制度、执政纲领、政策路径等政治层面,当今不少国家也已经将碳减排纳入其任务表,而且也有人已经意识到低碳经济不仅将冲击人类生产,还将冲击人们生活,①但是,人们似乎还未发现碳减排问题与其他环境污染治理有着不同的深层次特点,对低碳经济所引发的特殊语境以及人类将面临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未有普遍的清醒认识。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低碳经济语境的特殊本质,并在宏观的政治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和微观的企业管理领域、消费者行为领域进行一系列深层变革去适应这种语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低碳革命”,从而避免人类文明的毁灭。 一、低碳经济的特殊语境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形成酸雨的气体,以及其他有毒气体、有毒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它们的污染对象主要是当地人群。二氧化碳则不同,它是无毒气体,参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它的存在与增加不会对当时、当地的人类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只是因为它在大气层中造成温室效应而影响全球的长期生态环境。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和生物质能源(木柴、秸秆等)的使用。由于化石能源在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是人类的主要能源(占能源使用比例的百分之八、九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意味着要减少能源的使用量,因而就要减少人类的活动量、消费量和生活满足程度。对于某个地区而言,保持甚至增加碳排放不会使自己的环境比其他地区更糟,减少碳排放也不会使自己的环境比其他地区更好,而减少碳排放则会因降低自己的活动量、消费量和生活满足程度而损害自身利益。进一步讲,在其他地区不减少碳排放的情况下,一个地区独自减排并不能阻止温室效应。于是,摆在每个国家、地区直至社区面前的往往是这样的利益博弈思维:我们为什么要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减少自己的切身利益呢?当别人都不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当别人都这样做时,我们不是可以“搭便车”而不必付出实际的牺牲吗? 其他环境污染防治主要是为了免除当地人的环境灾难、赢得当地人的切身利益,而碳减排则完全是为了免除全人类的环境灾难、赢得全人类的整体利益。所以,“低碳环境”是一种纯粹的全球性公共品,因而在碳减排问题上也必然会出现全球性的“公地悲剧”。人类社会的实践和经济学的理论都证明了,面对公地悲剧市场会失灵,只能依靠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来提供公共品。然而,人类并没有一个“世界政府”。于是,人类在碳排放问题上陷入这样的困境:“看不见的手”失灵,“看得见的手”缺失,似乎找不到现成的路径适合于碳减排。这正是低碳经济引发的基本语境。 目前,低碳经济的这种基本语境尚未被多数人所认知和共识。许多人仍然乐观地寄希望于技术进步,认为只要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就能在不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情况下实现低碳经济。然而,正如著名的绿色政治人士、美国环保运动倡导者丹尼尔·A·科尔曼所说的那样:技术进步解决不了由技术造成的环境危机问题。②即使从技术角度,只要采用系统思维的方法从生产的全过程看.,绝大多数新技术都不可能显著降低碳排放,更不用说根本消除碳排放了。例如,人们看到电动车不燃烧汽油而认为普遍使用电动车就能解决汽车的碳排放问题,但没有细想电动车所充的电仍然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只是这种碳排放由汽车转到了发电厂而已,而车用充电设备的制造却带来了新的碳排放,这些充电设备的使用也带来了新的污染;如果采用由太阳能电池提供动力的电动车,那么碳排放还将大大增加,因为制造硅电池所产生的碳排放比汽车燃油产生的多得多。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不可能出现化石能源基本上被无碳排放或低碳排放的新能源替代的局面。而在可预见的将来,温室效应则会使环境危机达到毁灭性的程度。也就是说,只要人类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不改变,低碳经济就无法实现,人类的命运就危如累卵。至此可见,低碳经济的语境在本质上直指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们今天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源于人的欲望本能。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农业经济,再由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其深层次的动力是人不满足于现状的欲望本能。人们总是“好了还想更好”、“有了还想更多”,为此不断创造工具也不断创造理念,直至资本主义的“不增长就死亡”之类的价值观③出现。而低碳经济需要的不仅仅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排放量的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自觉节制满足程度的新价值观和新生存方式,这是一种新的文化,它倡导一种逆人类本能而行的行为。顺本能而行是自发的,逆本能而行则需要自觉。自发是痛快的,自觉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包含了对欲望的克制、对人口的控制、对失业率增高的接受等等。因为,工业社会中的许多消费实际上用于满足人们的“伪需求”,如服饰、手机、电脑、汽车、住宅的频繁更新,这些消费需求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从降低碳排放的角度看,这些人为制造出来的需求应该被理性地消除掉,人类只能在生态限度内选择享受。这样一来,不仅人们的生活习惯要发生极大的改变,而且还有一大批就业机会将消失,失业率将提高。另一方面,不发达国家中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线下的事实,则说明人类数量已经超出了自然界许可的限度。要么让大量人口濒临死亡,要么为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而大大增加碳排放、从而迅速导致全人类的整体灭亡,这是一个两难困境。要走出这个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人类自觉地把人口控制到自然界许可的范围内。这一切都是痛苦的,但为了人类得以存在又必须这样做,这正是低碳经济语境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