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2010-02-25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10)05-0102-22 一 引言 约翰·拉格(John Gerard Ruggie)用“内嵌的自由主义(embedded liberalism)”①来表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基本特征。②在他看来,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以一种宏大的国内契约为基础:国家要求社会支持其加入国际自由化进程的决定,并且接受随之而来的变迁与扰动;作为补偿,国家承诺以各种经济或社会政策来缓解这些负面影响。③这一“内嵌的自由主义妥协(the embedded liberalism compromise)”使得战后国际经济自由化进程成就斐然,用拉格的话说,它为“有史以来最为持久且最为公平的经济扩展”奠定了基础。④ 然而人类历史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吊诡之处。自20世纪90年代起——彼时正是全球化高歌猛进之时,拉格在其著述中多次表现出对“内嵌的自由主义”前景的忧虑。⑤他认为,就“内嵌的自由主义妥协”所包含的两个层面而言,主流意见高估了“自由主义”一面受到的威胁,却严重低估了“嵌入性”面临的危险。事实上,国际自由化进程是以国内社会契约为根基的,然而,政府维系这一契约的能力正在逐渐遭到削弱。⑥为了应对这种威胁,拉格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可能的解决之道。不过,相对而言,他似乎将更多的希望寄托于后者,即在全球层面形成一个包含公民社会、企业等行为体在内的公共领域,由这一全球公共领域承担起共同的社会责任,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诸多挑战。⑦ 拉格的论述中蕴涵着一条明显的逻辑线索,即:当今“内嵌的自由主义”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化。拉格认为,“这种契约正在被它难以驾驭的力量所压倒”,后者即全球化的力量,正是“全球化力量使得政府运用传统政策工具的能力大大削弱”。⑧显然,拉格在这里运用了“反转的第二意象(second image reversed)”解释模式,⑨即国际力量(全球化)如何作用于国内结构(社会契约)。在这一视角下,全球化为“因”,内嵌的自由主义困境为“果”。那么,这是不是最为合理的解释呢? 本文试图提供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解释。与拉格“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路径不同,笔者将从微观层面探讨“内嵌的自由主义”困境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前景。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介绍“内嵌的自由主义”困境;第三节对现有理论进行剖析,提出一种基于微观层面的不同解释;第四节讨论“内嵌的自由主义”面临的几种可能前景;最后给出简短结论。 二 “内嵌的自由主义”的困境 判断“内嵌的自由主义”之当下处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审视其核心特征——即“嵌入性”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发现从“内嵌”到“脱嵌”的剧烈变动。 (一)从“内嵌”到“脱嵌” “内嵌的自由主义妥协”的核心要义在于:政府通过某些类型的干预措施和公共支出,来化解开放市场所导致的代价,对开放收益进行再分配;民众对自由主义国际化进程的支持,则取决于政府能否成功实行上述举措。换言之,为了争取民众对开放政策的支持或容忍,政府必须推行某种程度的福利国家政策,以缓解国际经济波动给国内民众造成的冲击。⑩这种妥协的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社会保护之间的一个折中,而“内嵌”的含义就在于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机制植根于国内的合理社会目标得到满足;这即是说,经济自由主义必须内嵌于社会共同体的意志之中。(11) 然而,正如马克·布莱思(Mark Blyth)所言,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变得不那么内嵌于社会之中了。(12)变化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里根执政时期,随后愈演愈烈。到90年代后期,就像拉格忧心忡忡指出的那样,“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偏好与倾向正像钟摆一样越来越剧烈地朝着新的放任自由主义方向荡去”。(13)这种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主要政策含义有三:其一是政府应允许产品、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其二是政府不应成为生产性企业的所有者,而应当将其拥有的企业私有化;其三是政府应尽可能减少(如果不是彻底取消的话)各类社会福利方面的转移支付。(14)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是给予资本以近乎绝对的追求利润的自由,使资本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不再受社会和国家的控制。(15)对照“内嵌”的含义来看,当今主流的自由主义显然正在大步走向“脱嵌”。 (二)自由主义的两种变体之争 从“内嵌”到“脱嵌”的变化,反映出自由主义的两种变体——内嵌的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争。尽管两者系出同源,但在如何看待国家干预的适当性以及自由与平等的关系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甚至冲突。戴维·科兹(David M.Kotz)指出,如今盛行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在理念和政策主张方面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前统治英美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后者曾经在3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被新的干预主义所取代,80年代之后又卷土重来。(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