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区主义作为国际关系和国家战略重要的议题,在实践和学术研究上都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在实践层面,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持续深入以及地区合作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将各地区合作的经验进行比较性研究自然成为学者和决策者关注的焦点。相对于经验世界,学术界对比较地区主义的研究则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缺少一个综合性的比较理论框架,如何将不同形态的地区合作进行比较,或者说比较的参照系是什么?欧洲一体化的经验能否适用于其他地区,如果不能直接适用,那该如何对待欧洲经验?这些问题已成为比较地区主义研究亟须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在当前的比较地区主义研究中,欧盟研究与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地区主义研究之间尚处于分裂状态,从而制约着比较地区主义研究的范围和进程。①对此,笔者认为解决当前地区主义研究瓶颈的关键在于两个领域间的充分互动与沟通,只有在厘清两者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更具综合性的比较地区主义理论框架才有助于推动地区主义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笔者不揣冒昧进入这一复杂的研究领域,并非要提出一种统摄性的理论,而是尝试在上述论点和对当前新地区主义理论局限性的分析基础上,弥合上述理论割裂状况,对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理论,特别是阿莱克斯·沃雷赫兰科(Alex Warleighlack)的比较地区化理论进行重点评析,希冀以此为中国的地区主义理论建构提供思考路径。 一 地区主义理论的现状与局限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地区主义浪潮自出现以来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学理性思考。新地区主义旨在建立一个“多视角”与“全面性”的分析视野,尝试以较为全面且具有动态过程特性的角度,来诠释新一波地区合作的各种实践,由此出现了众多有趣的“理论”。需要指出的是,新地区主义至今仍非一套完整的理论,更多体现的是一个分析框架或研究途径。在这个分析框架的指引下,具备不同学科背景和专长的学者关注于不同的研究问题,产出了不同的知识贡献。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新地区主义“理论”的产生。 作为新地区主义的主要理论倡导者之一,瑞典学者比约恩·赫特(Bj
rn Hettne)提出的新地区主义路径(New Regionalism Approach)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和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元理论基础之上的反思主义理论。新地区主义路径的理论假设是“当前的新地区主义是发生于新背景下具有新内容的新现象”,②其主旨是用一个宏观的比较研究框架对这个新现象进行经验性的探索式研究。赫特认为新地区主义的地区整合过程具有超越传统外溢的动态发展,不但具有更强的内生性因素,而且还囊括了如安全、社会发展与文化认同等更为敏感的跨国性议题。赫特指出,由于地区的内涵和边界会不断地演化和改变,因而使用“过程”或“社会建构”的逻辑来理解“地区的发展过程”更加恰当。③有鉴于此,赫特提出了五个层次的“地区性”概念来表示不同的地区化程度。不同地区的地区化水平不同,地区化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地区化水平既可以提高也可以下降。这正是他所谓的“地区化的自然发展史”④(natural history of regionalization),这五个层次参见图1。 图1 地区化的自然发展史与理论多元特征
资料来源:杨昊:“解析微型区域主义的合作回路:以东协东部成长区为例”,p.8,http:// sea.ib.asia.edu.tw/conference/proceeding/,图中略有改动。 赫特认为地区化的最后阶段不一定必然是地区制度政体形式,随着宏观地区层次公民社会的壮大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以及稳定的国家间安全框架建构,可能不再需要地区制度性政体这种形式,因而赫特采用了一种开放式的界定。这种开放式界定通过对比赫特地区性发展阶段概念的前后变化也可以体现。在赫特最初规划中,地区性的五个层次为地区区域(Region Area)、地区复合体、地区社会、地区共同体和地区国家⑤(Region State),相对第一个概念的变化,“地区国家”向“地区制度性政体”的变化更体现了赫特试图摆脱“国家”在地区研究中“话语霸权”,包含了更为广阔的地区发展空间。 虽然地区性的这五个概念呈现一种阶段性发展的特点,但赫特清楚地指出,地区性的概念并不是一种地区发展阶段的理论,不是前一个地区性阶段决定后一个地区性阶段,或者前一个阶段必然向后一个阶段演化,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地区化路径不一定相同⑥。地区性概念提出是为现存的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框架,以便于更好理解新地区主义的内部张力。正如赫特强调的,新地区主义内生因素必须与外生因素结合理解,更有利于揭示全球化是如何因各地区的地区性状况,即不同的地区化方式而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 赫特的新地区主义路径利用批判IPE和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结合卡尔·波兰尼的社会自我保护观点,认为公民社会具有潜在的政治作用,会在地区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地区化因此呈现一种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新地区主义则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多纬度的地区化进程,在经济上将隔离的国家与市场联结成一个功能性的经济单元;在政治上将建立领土控制、地区内聚力和地区认同作为主要目标,展现了一种通向地区化世界秩序的潜在途径,构成了运行良好的多边体系的基础,即“地区多边主义”⑦,并以此为基础,赫特描绘出了一种包括“跨地区主义”、“地区间主义”和“多边地区主义”等不同层次的地区化世界秩序的新路线图,构成了理解世界政治、经济各个层面的地区角色新视角。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