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到2009年被称为“冷战结束后的20年”。20年来,苏联解体,欧盟扩大,日本沉沦,美国危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兴起,世界格局发生着深刻而急剧的变化。本文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回顾20年来国际格局(国际体系)的重大变化,并从国家发展模式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展望未来国际格局演变前景和中美日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 国际格局演变及未来大趋势 所谓国际格局,即国际关系体系的基本结构,主要是指由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组合所构成的国际战略态势。国际格局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若干彼此联系、根据各自规则互动的子系统所组成。如果从地域和影响程度看,国际格局通常可分为世界格局、地区格局、大国关系格局三个层次。从不同领域观察,国际格局可以分为国际政治格局、军事格局、经济格局、贸易格局、金融格局等子系统。美国学者还把国际系统划分为国际政治系统、国际生态系统和国际社会文化系统。①对不同地域和领域的子系统做综合分析固然重要,而大国关系格局对国际形势影响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联合自强,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在增大。因此,大国关系格局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是观察国际战略格局最重要的依据。 国际格局除了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之外,还具有客观性与可塑性。国际力量对比是客观事物发展的状况,而国际关系组合则是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各国对外战略博弈予以塑造的。早在公元前318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合纵连横”便成为各诸侯国塑造外交与军事格局的战略选择。“合纵”即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秦国;“连横”即某几国追随强国秦国攻打兼并弱国或挑战国。②在西方,“对势力均衡系统的理论思考始于16世纪”,“权力均衡是一个国家联盟的保护性手段,其成员渴望维持自己的独立,反对另一个国家谋求建立世界统治,即以前所谓普世君主制的企图”。③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际体系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莫顿·卡普兰,曾把国际格局描绘成“均势”系统、松散的两极系统、牢固的两极系统、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等级国际政治系统、以全面核扩散为标志的单位否决国际政治系统④等六种模式,但都难以说明当前的国际格局。 事实上,冷战时期美苏两极格局并没有直接演变为多极格局,而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形成“两极多元格局”,自苏联解体后演变为“一极多元格局”并持续至今。最先明确意识到这一世界格局变化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他于1971年7月6日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说称:“从经济角度来说,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五大中心力量将决定世界在20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的前途”。⑤基于这一判断,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大门。 国际关系格局中的“极”是指相对独立的力量中心,“极”与“极”之间具有鼎立甚至相互对立的性质。有学者把多极格局解释为:“有三个以上的力量中心,存在多个实力大体相当的国家,我们称之扩散了的力量分布。”⑥他认为,世界力量分布在一个复杂的“三维国际象棋棋盘”上:顶层是军事格局,美国可维持单极;中间层是经济格局,出现了多极结构,美国与欧洲几乎处于同一水平;底层是政治格局,除了主权国家以外,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主体也具有政治发言权,力量分布更为复杂。现在的世界体系是由这三个层次各不相同的力量中心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单纯考察哪一个方面来论述国际格局都是错误的。 1990年邓小平指出:“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⑦“极”主要是就人口、面积、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而言的。但是,近20年来世界军事力量发展失衡与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当前的国际格局具有较大的复杂性与流动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军事领域看,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拥有美国那么强大的军事力量,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多极化既不现实也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二是在经济、贸易、金融、环境领域,国际相互依存关系在加深,各大力量之间的关系并不具有全面对抗性,彼此竞争也非绝对的“零和”游戏。三是一些中小国家虽然永远难成“一极”,但通过多边协调与地区合作仍可以发挥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构成相对独立的“一元”。另外,在全球化、信息化社会,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影响在增大,从而构成了国际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对国际格局中“极”与“元”的概念做出界定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未来有可能出现“多元共存的后霸权体系”。 在国际格局中,综合国力要素的多样性不容忽视,既包括经济、军事等在内的硬实力,也包括政治、文化在内的软实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也提出了“软国力”概念。“软国力”主要包括四种无形的国家能力:国家及时获取准确信息的情报能力、正确决策能力、对内掌控能力与对外影响能力。如今,这四种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的战略决策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系统整合能力与国际环境塑造能力。综合国力竞争包括“硬国力”和“软国力”的竞争,将在国家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层面展开。“软国力”以“硬国力”为物质基础,但有时其能量则远超出“硬国力”,两者未必成比例。大国强国会因“软国力”的“短板”而自毁。弱国小国利用大国矛盾“四两拨千斤”,改善国际格局,靠的就是“软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的明君贤相、今天的智囊库都是“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软实力则是产生这种“软国力”的精神与智慧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