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以来,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最近一段时期,东亚共同体的构想成为东亚合作进程中的热门话题。日本新首相鸠山由纪夫在外交上大胆提出日美平等联盟关系,高调倡导东亚共同体。日本烧的这两把火搅动了整个亚太地区。美国人坐不住了,除了派大员访日劝导甚至威胁之外,还请出李光耀充当美国说客。李光耀指责鸠山版的排美东亚共同体大错特错,声称日本和印度制衡不了中国,应当“邀美制华”。李光耀还说,若美国不积极介入亚洲事务,将会丧失国际领导地位。澳大利亚人重新捡起陆克文的“亚太共同体”的旗帜,要与鸠山的东亚共同体“抗衡”。美国人很快出来圆场,表示美国不会离开亚洲,提出把亚太经合组织与东亚峰会合并,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人们突然发现,这场大戏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三个盟国在唱双簧,让美国在亚洲的准盟友新加坡出来串戏。这预示着今年由新加坡主办的亚太经合组织年会将推出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倡议。看来,前面的这些喧闹只是亚太经合组织年会前的热身。 一、东亚合作进程的异化 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地区集团化的进程也同时展开。美国在北美推动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后,致力于组建北美—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把其他各区域组织远远抛在后面。东亚国家也在思考如何推进东亚的区域合作。然而,东亚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冷战造成的裂痕未能弥合,大国地缘政治的博弈,造成该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停滞不前。 区域合作总有个地理概念,在界定的地理范围内吸收成员是一条基本原则。北美是这样做的,欧洲也是这样做的,没有人说三道四。20世纪90年代,作为同族同祖、同文化共价值观的西欧盟国澳大利亚,想入伙欧盟未果。如果新加坡和日本申请加入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欧必定板起脸孔说不。而东亚国家想推动区域合作,本地区内的某些政治家却嚷嚷不能排美,甚至号召“邀美制华”,真是咄咄怪事。如果吸收美国,就应该叫美国东亚共同体;如果澳大利亚进来,就应该叫澳洲东亚共同体;如果印度也进来,就应该叫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东亚共同体。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一般来说,东亚是指东北亚和东南亚,所以东亚共同体应该是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加起来的共同体。如果合作开始,即随意增加或者减少参与国家和地区,就很可能打乱共识,甚至很难称为东亚的合作了。而日本在自民党执政时期,便将澳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亚的印度三国拉进来,搞所谓‘10+6’合作,已经超出了东亚合作范畴。”① 名称上的游戏与地缘政治博弈交织在一起。东亚共同体本来是东亚地区国家合作名正言顺的机制。目前的“东亚峰会”实际上是“东盟峰会+X”的对话机制。对东盟来说,这个机制是东盟主导下的“10+1”、“10+3”、“10+6”以及“10+X”的对话合作机制,并没有明确的地域限制。它与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共同体并不是一回事。到目前为止,中日韩三个经济大国积极参与东亚峰会,并且没有反对区域外其他国家代表参加。这里既有现实的考虑,即目前的“10+X”机制只是对话论坛性质,对东亚国家的联合有一定积极意义,也是因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在东亚地区,多重力量结构相互交错,推动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演变。美国的军事同盟体系,对区域内各种合作机制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东盟主导的合作机制塑造新的亚洲地缘政治与经济结构;中国迅速崛起成为推动东亚政治、经济与安全结构发展的新动力。此外,非国家行为体造成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着该地区的和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归结起来,人们从东亚合作进程的这些复杂纷纭的现象中不难看出,东亚力量结构演变的主轴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美国极力维持在该地区主导地位之间的博弈。如果美国政治家抛弃冷战思维,不以“零和”观念,而以“共赢”观念来处理双边和地区问题,美国在该地区的正当利益可以得到维护。东亚国家的政治家也应摆脱对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忧虑,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和幻想,以主人翁的思维来考虑东亚合作问题,真正的东亚合作进程就会顺利发展。 二、东盟共同体构建及其“轴辐”机制 冷战结束以来,东盟通过吸收东南亚其他四个国家创建覆盖整个东南亚的大东盟。2007年东盟各国签署《东盟宪章》,决定建立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共同体,最终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的东南亚共同体。 东盟在外交和安全领域积极推进以其主导的各种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以及“10+3”和“10+1”模式对话机制,形成了东盟的“轴辐”式对话与合作机制。在这些对话机制中,东盟是主导力量,而东盟以外的国家为对话伙伴。在安全理念方面,东盟倡导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主张在多边框架下通过对话增加信任,促进合作,实现共同安全。在构建东盟主导的地区安全架构方面,东盟不以意识形态画线。这些新的安全思维得到亚洲国家的普遍认同和支持,并积极参与东盟主导的这些对话机制。 在经济贸易领域,东盟在“10+1”框架下建立“东盟+1”的自由贸易区模式,如东盟分别与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签订了自贸协定。还没有发现东盟与欧盟或北美自贸区签订自贸区协议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