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美国基督教福音派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根据福音派自己的统计,美国现有福音派约9000万人。①而根据巴纳抽样统计,2006年美国的福音派人数约2695万人。②尽管两类统计相差甚多,但美国福音派的兴旺发达却不可否认。如今,基督教福音派已占据了美国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督教福音派的崛起及其“政治觉醒”成为美国宗教和政治舞台上最令人注目的现象之一。③它们以信仰为体、以组织为用,对美国政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福音派主要以人权、尤其是宗教人权为议题,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影响。本文分四部分剖析基督教福音派对美国人权外交的影响:第一部分意在追溯福音派高倡宗教人权之缘由;第二部分回顾福音派力求将观念嵌入美国外交机制的努力;第三部分厘清福音派与美国外交中的人权导向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概述福音派与美国对华宗教及人权外交;最后为结语。 一、福音派为何倡导宗教人权 基督教向以“让全球听神的声音”为己任,汲汲于海外传教事业的发展。当代福音派海外传教的宗旨则延续近代以来新教的海外传教传统,力求将福音传遍“地极”。 殖民时期,基督教海外传教发展迅猛,在众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诸多传教特权。反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在19世纪的拉美、非洲和亚洲即已风起云涌。自“一战”结束以来,多个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更是蓬勃发展,成为影响20世纪世界政治的一个关键因素。基督教传教运动催生了各国的民族主义浪潮,却又在一些原本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民族主义者眼中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工具,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成为民族主义的重要对立面。④“传教士,回家去!”(Missionary,go home)成为令传教士们惊心动魄又委屈万分的口号。⑤二战结束之后,共产主义者获得了多个国家的政权,亚非拉民族国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⑥由于近代对亚非拉的传教与西方殖民侵略如影随形,传教士在这些新兴国家往往被视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帮凶而遭受排斥。失去殖民强权庇护的传教事业陷入风雨飘摇。⑦ 在此情况下,基督教首先必须在求生存的基础上谋发展,宗教自由成为基督教赖以在各种不同形式政权下生存的基石。因此,为了达到全地归主的目的,宗教自由是保障其接触世界各国未得之民的首要目标,从而成为传教运动的础石;其次,劝人改宗需要证明基督宗教的优越性,这一优越性既体现在教义上,也体现在社会正义上。在此基础上,传教运动必然致力于教会所肯定的“公共的善”,并力争成为其视野中公共理性和实质性价值的推动者、体现者。 就美国福音派而言,这种推动受到内部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多重制约。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老线教会的传教士大批从一些亚非拉国家撤出,而美国福音派的国际网络尚在建立阶段。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种族歧视这个结构性矛盾尚在解决之中,而美国白人福音派在民权运动中所起的作用相对有限,当时的美国被众多国家视作和南非类似推行种族歧视恶政的国家,并不具备道德优势,反而有着侵犯人权的阿喀琉斯之踵。并且当时东西方冷战正炽,已进入到苏攻美守阶段。 美国海外传教运动的重心已发生从传统差会向福音差会的转移,70年代以来,各类福音派差会已提供美国新教海外传教事业65%以上的资金和85%以上的人力,完全控制了传教事业的主导权。⑧权威海外传教史专家保罗·佩尔森(Paul E.Pierson)认为一战以来海外传教出现了重大转变,当时10800名来自美国的新教传教士中的80%由历史上的传统教会赞助。到1996年,那些同样的老线教会仅征召了2600名传教士奔赴海外,而海外传教士的总数是43600人。⑨2005年,海外传教士总数则达44384人。用于海外事工的资金则达5241632384美元。⑩福音派成为今日传教领域的主导。其中派遣海外传教士最多的是美南浸信会,该会2007年海外传教士总数为4009名。(11)目前美国福音派传教士遍布全球,仅朝鲜、伊朗、科威特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成为例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福音派通过柏林会议和洛桑会议等国际性福音派大会完成了福音派国际网络的建设,并获得了对这一体系的主导权。这些福音派的传教、救援和发展组织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直接与福音右翼的政治活动相关,但为福音右翼提供了遍布世界的信息来源。 民权运动则最终推动美国在法理上解决种族歧视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转而提倡人权外交,以所谓正义诉求推动世界演变。 随着福音派海外传教事业的大幅扩展和福音派国际网络的日趋成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原本对其他国家的宗教及人权状况关注甚少的福音派由是将人权议题作为其政治参与的重要议题。福音派首先将关系到福音派核心道德问题的堕胎、节育问题与美国的国际人口政策和对外援助挂钩。道德多数派(Moral Majority)、全国生命权利委员会(National Right-to-Life Committee)等福音右翼组织和美国生活联盟(American Life League)等天主教组织结盟,游说政府取消对强制人民进行节育和堕胎的政府的相应外援,(12)也曾参与过《1974年贸易法》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的倡议。但当时福音派右翼在政治参与方面处于起步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天主教团体以及犹太人团体。过去的三十余年,天主教和福音派均就这一议题影响美国外援政策的走向。(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