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09)05-0042-05 国际合作理论是罗伯特·基欧汉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基欧汉国际合作思想的文本解读,从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国际合作的路径选择方面做一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基欧汉的制度合作思想作简要评论。 一、国际关系的实质 基欧汉的政治思想形成于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之争,这种认识是基于以下理解:一是自私的人性观。新现实主义以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为分析的逻辑起点,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斗争的状态,同样,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同自然状态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私的本性驱使国家为权力和利益而进行斗争。二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是新现实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起点,华尔兹认为:“国家之间,正如在人与人之间一样,无政府状态,或者说没有政府的状态,是与暴力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暴力的威胁以及武力的频繁使用被视为区分国内和国际事务的标准。”[1](p.136)即在国内具有一个最高权威,可以有效规范政治秩序;而在国际社会,没有一个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国际权威或世界政府,使国际社会呈现无政府状态,这种状态导致了国家的自助行为以及国际安全困境的产生。三是自助系统限制了国际合作。“在任何自助系统中,单元都对自身的生存感到忧虑,而这种忧虑则限制了它们的行动。”[1](p.139)由于国家处于一个自助系统中,对自身安全的考虑限制了它们之间的合作。因为自助是无政府秩序中国家的行为准则,所以,国家应对自助系统的选择是增强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从以上三点出发,新现实主义关于国际关系实质的理解是:自私的人性使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使国际体系因为没有权威机构而无法有效解决冲突,造成了国际体系的自助性,这种自助性要求国家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依赖自身的实力维护和增进利益,尤其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因此,新现实主义的理论认为只有权力才是国家在自助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国际关系的实质就是国家之间为权力而进行斗争。 而基欧汉则继承了新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却得出了与新现实主义完全不同的结论:国际关系的实质不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之争,而是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因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导致国际社会的混乱和无秩序,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使国家之间可以实现合作。基欧汉认为,虽然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而且,尽管国家是理性、自私的行为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之间不能合作。世界没有一个共同的政府,但存在一个国际社会。在国际社会条件下,自私、理性的国家行为体需要国际秩序,需要合理地解决冲突,需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因此,冲突可以避免,合作是可以实现的。 二、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多元利益需求是阻碍国际合作的主要原因。但基欧汉认为,虽然国际社会纷争持续不断,但世界并没有处于战争状态,国家之间利益的互补性决定了合作是有价值的。他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论证了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基欧汉通过对囚徒困境和集体行动问题的分析,认为在国际政治中,这种推理会使人相信纷争的根源是行为者的本性,而不在于它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即国际纷争是由于国际社会的行为者内部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国际社会的外部影响。但他同时也强调,囚徒困境案例的另一个启示是:即使行为者之间存在共同利益,由于信息和交流的限制,会阻碍合作的实现,甚至导致冲突。 基欧汉认为,理性选择理论固然重要,“因为这种理论以完全的自身利益和理性行为,刻画了一个相对并不复杂的状态,从而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基点性的前提,那就是,理性选择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可以对照经验进行检验的假设性预期”[2](p.70)。虽然理性选择理论对分析合作问题具有价值,但该理论在分析上将世界抽象化、非现实化,不能将其完全照搬到国际政治领域,这种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理性选择理论假定行为者关于合作的决定是自愿的,但在可以使用军事和经济强制手段的世界,不能忽视强制因素的作用。因为选择是在权力以及价值的背景下作出的,最强大的行为者的偏好具有最大的影响力,弱势行为者的选择面对的是不平等的环境和不平等的权力,所以,必须注意合作达成的结构背景。二是理性选择理论假定行为者是处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彼此独立、道德缺失的个体,他们只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受社会道德原则和公平标准的影响。但理性的利己主义的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的,他的行为必须受到社会伦理和利害关系的限制。三是理性选择理论假定利己主义的行为者是不受价值观念和社会公平原则影响的。但理性选择分析并不等于人们都是利己主义者,因此,理性选择理论还需要对行为者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做出假设。行为者面对的先在权力、预期、价值观以及准则的背景,对其利益估算和决策有着重要影响[2](pp.70-75)。 基欧汉在分析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局限性和对理性选择进行重新限定后,认为囚徒困境中选择背叛仅仅限于一次博弈或短时间的情况,如果这种博弈由同一主体多次进行,那么博弈者可能理性地采取合作战略。因为在多次囚徒困境博弈中,背叛行为从长期来看是没有回报的,即使得到了短期收益,但也会遭受长期惩罚,这种惩罚的代价远远超过获得的短期收益。当然,行为者必须珍视合作所获得的回报,否则,他宁愿采取背叛战略。合作的动机也取决于一个博弈者的对手对打击背叛行为的意愿,当回报具有足够价值的时候,“一报还一报”是双方最好的战略选择,这样,就会实现相互彻底的合作[2](p.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