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伊朗第10届总统选举是伊斯兰世界民主的亮点,它以生动多样的方式把伊朗民众带上了政治舞台,在使内贾德蝉联总统的同时,又展示了伊朗政治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虽然选举结果存在诸多让落败者无法信服之处,精英阶层因之暴露出的意见分歧也堪称后霍梅尼时代最大的宪政危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却得以沿着历史轨迹向前发展。本文拟探讨内贾德得以连任的原因和他在第二任期面临的各种难题,以期把握未来伊朗内外政策的走向。 一 2009年8月5日,内贾德总统如期宣誓就职,在抗议声中开始了他的第二任期。内贾德总统的连任有着诸多必然原因。首先,内贾德是传奇式“草根总统”,是从铁匠儿子、学生领袖、特种战英雄到杰出省长、优秀首都市长成长为共和国总统的,在政界和民众中均获得广泛的认同,因而具有很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影响力。伊朗民众尤其是年轻选民视他为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偶像,伊朗最高领袖则视他为有能力维护伊斯兰革命政权的接班人,甚至冒着威望受损的风险几度介入选举纠纷为他背书。其次,内贾德有着强烈的伊斯兰信仰和民族自尊心,既坚定捍卫伊斯兰革命原则和宗教习俗的尊严,又视掌握铀浓缩等核技术为伊朗的民族权利,顶住西方压力推进核开发计划,有效稳固了在伊朗主流保守政治势力中的根基。伊朗议会中超过2/3的议员在大选前就明确表态支持内贾德连任。①第三,步入政坛的内贾德总统严格自律,以伊斯兰教士而非一般中产阶级的标准要求自己,住小房子,开旧汽车,自带盒饭,主动降薪,第一个向民众公布个人财产状况,穿着清洁工制服主持工作会议,多次前往全国各地巡察,其廉洁亲民的政治形象得到了多数中下层民众的认可。第四,内贾德在一定程度上效仿了霍梅尼时代早期激进平民主义的施政风格,发起“使政府更贴近人民”运动,把社会公正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核心,提出了照顾低收入阶层的“公正股份”和“有目标地实行政府补贴”两大改革方案,加大对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离职人员的退休金和政府公务员的收入,给烈士家庭提供抚恤金,把反贪腐矛头对准政坛元老等。 总体上看,内贾德总统通过第一任期的施政为其连任积淀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服务于多数民众乃至有些收买性的政策,虽有只顾财富分配而不重财富创造之嫌,却让占选民多数的中下层民众心有所期,从而为其连任赢得了广泛的民意支持,在农村地区更获75%以上的支持率。正是由于这些“沉默的多数”的选票支持,内贾德在大选中得以摆脱在竞选声势上的不利局面,通过实际的投票箱对决以绝对优势战胜对手穆萨维。 二 大选之后,伊朗社会的发展从凯歌高进的竞选主题转入复杂琐碎的建设主题,已然宣誓就职的内贾德总统本人和或激或忿的伊朗民众,最终都不得不下大力气应对他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内贾德总统第二任期的首要挑战,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获得最高领袖的长期支持,从而为执政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在2004年的议会选举和2005年的总统选举中,内贾德等新生中坚力量率领的强硬保守派迅速崛起,意气风发地将伊朗政坛带入一个多种政治力量鼎足而立的新时期。②但在2006年12月的第三届地方议会选举中,大部分支持内贾德之候选人的参选资格被宪法监护委员会(宪监会)否定,强硬保守派阵营遭遇惨败,最后所获席位不到总数的20%,屈居正统保守派和改革派之后。内贾德的竞争对手拉夫桑贾尼不仅获准参加第4届专家会议选举,最终还击败了内贾德的精神导师雅兹迪而当选专家会议主席,获得了对伊朗所有机构的监督权,实际影响力大于议会和总统。③2007年,内贾德总统遭遇了强劲挑战,反对者们在批评内贾德具体政策失误的同时,一再合法地重申长期以来给总统职务规定的种种限制,最高领袖一度越过总统直接与内阁成员以及副总统会面。一贯唱衰内贾德的西方媒体不断放言,称他可能会遭弹劾而无法完成4年任期。④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2009年总统选举中大力支持内贾德,但并非意味着是对内贾德政策举措的完全赞同。他责令内贾德撤换了新任命的第一副总统,不认同内贾德要严惩选后骚乱事件主要责任人的呼吁,在就职典礼上拒绝内贾德的亲吻,免掉了支持内贾德的德黑兰市检察长;他任命的新司法总监和祈祷日主持人都是内贾德的竞争对手,该司法总监是现任议长拉里贾尼的弟弟并曾一度质疑第10届总统选举结果。⑤从派别平衡角度看,在内贾德总统大获支持的2009年之后,伊最高领袖的下一个有限扶持对象,无论属于哪个政治派别,都将会成为内贾德总统长期的战略竞争对手。身为“蓝血贵族”的现任议长拉里贾尼本来就是这样一位极有希望的候选人,其弟被任命为司法总监更加深了外界对哈梅内伊试图平衡内贾德政治影响的猜测。⑥因此,尽管内贾德自我描述他与最高领袖之间“情同父子”,他的第二任期注定会是颠簸不宁,甚至可能再遇2007年那样的强劲挑战。 能否切实实现经济增长,是内贾德总统第二任期必须直面的最大困难和挑战。伊朗的地缘战略位置适中,既没小到被忽略,也没有大到让别国担忧以至于恶意对立,加之油、气蕴藏量分别占全球的9%和15%,经济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伊斯兰革命”激情下的伊朗因处置不当的人质问题而自陷不义之地,更因与美国的全面对立遭受了长达30年的孤立与遏制,所丧失的不仅是一度优越的地缘战略优势以及可能获得的各种援助,而且包含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正常空间。最近30年间,伊朗遭受了8年战争破坏和3次联合国制裁,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通胀率畸高,全国4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0%的人口处于赤贫状态。作为世界第二大油气储藏国和第四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油气产能在最近10年油价波动的上涨期中一直低位徘徊,石油日产量长期低于欧佩克分配的定额,2005下半年更是一度接近低于40万桶的警戒线水平。伊朗每年因原油开采能力不足而损失大约55亿美元的外汇收入,还必须高价进口所需汽油的40%(日均进口超过13万桶)以满足国内需求。⑦伊朗现在充其量只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家庭手工作坊”,但是作为活跃而关键的地区和国际角色,它更需要特色和独立,需要实质性的进步和成就。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