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89(2009)04-0009-06 芝加哥大学政治系教授米尔斯海默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其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中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及新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吸收了沃尔兹的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结构思想,并很好地结合了原教旨式的霍布斯政治现实主义。[1](P.20)所谓进攻性现实主义是相对于防御性现实主义而言的,同为结构理论,米尔斯海默继承了沃尔兹结构理论的一些观点,但是对其作了修正。本文着力从米尔斯海默对于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中的“结构因素”所做的修正进行评析。 一、对无政府的国际结构和单元动机的修正 首先,针对无政府的国际结构的看法,沃尔兹为寻求建构一种科学化的理论,摒弃了现实主义对于战争起源的人性本源类比,其对于结构的偏好使得他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无政府决定论或者结构决定论的意味。因此对于战争爆发的根源,沃尔兹也试图从无政府的结构中去寻找。在对结构作用的判断上,沃尔兹认为国家具有以牺牲对手而获取权力的动机,“但国家很少能够负担得起以实现权力最大化为目标所带来的代价,国际政治环境如此险恶,以至于国家不敢以此来作为目标”[2](P.168)在沃尔兹看来,无政府的国际社会结构是国家间争端的根源,安全的保障在于维系均势体系结构,国家的政策应为防御性的。 就米尔斯海默而言,他开宗明义的将自己所建构的理论视为“结构理论”,也承认沃尔兹关于无政府状态的理论假设。他将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总结为五大命题,在他的第一个命题中,即提出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1](P.46)同时,米尔斯海默对战争根源的分析也是以第三种基本概念为基础的。但是,他指出无政府状态本身并不能解释战争爆发的原因,因为“无政府状态是常态——体系总是无政府状态的——而战争并非必然”。“他认为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体系的结构,而最关键的是大国的数目及各方控制有多少的权力。”[1](P.479-480)米尔斯海默将无政府社会里国家的自助状态作为各个国家恐惧的初始原因,认为“国家总是会按照自己的私利行动,不会为了其他国家的利益而出卖自己的国家利益,也不会为了所谓的国际共同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1](P.46-48)因此,国家极其关注权力如何在它们之中得以分配,并尽力使自己占有的世界权力最大化。而且他认为对于大国来说,保证自己安全的最佳办法就是争取成为霸主。这样一来,进攻性现实主义便可避免结构现实主义所遭受的指责。一方面,从理论上讲,因为大国不满足于现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总要突破原先体系的限制而成为体系中的霸主(当然,这在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的愿望促使大国采取武力行为来改变体系的现状,而大国不必担心其他国家可能组成联盟反对它,因为受威胁国常常会采用推卸责任而非均势战略,因此国际体系的结构并不能限制大国的欲望。这就较为合理地解释了历史上一些国际冲突的出现和各种国际体系转变。另一方面,历史上的大部分国际体系的转变确实是通过大国战争完成的。这也是米尔斯海默论证的历史基础。[3](P.93) 换言之,在一个没有机构来保护国家相互安全的世界里,大国主要考虑如何生存。而且它们很快就意识到,权力是其生存的关键。从而使得进攻性现实主义在国家需要多少权力的问题上与防御性现实主义分道扬镳了。所以米尔斯海默也看重“结构”因素,但是他将国家的安全视为夺得霸权地位之后的绝对权力状态,并认为在获得权力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联盟反抗。
图1 米尔斯海默与沃尔兹国际政治结构理论基本逻辑比较 其次,米氏继承了现实主义以国家为中心的分析单位,但是他又进一步将结构理论中的分析单位定义为“大国”,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所发生的变故影响最大。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实力国家的决策和行为。”[1](P.4)在对权力概念作出新的诠释的基础上,以权力为标准来辨别哪些国家具备大国资格,忽略了其他一切国内政治因素,它把国家当作黑匣子或者是按权力大小标注的球体,从而描绘出其建构的体系理论架构。先不论米氏在这一点上所遭受的批判。事实上,米氏对于理论的理解是非常透彻的,他开篇即认为任何理论的解释力都是有限的,“原因在于它们把现实简单化了,只重视某些因素而忽视了其他变数。”否则在米氏随后的理论检验中,不仅无法完成所有国家的所有案例验证,更可能会因为解释力有限的问题而自相矛盾、不知所云。米氏曾言“我的理论从不以国家的经济体系为依据,进而把它们划分为侵略性强或者弱的国家。进攻性现实主义只为大国设立了大量的命题,这些命题同样适用于所有大国。除了在每一国家控制多少权力问题上的差异外,该理论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1](P.66) 再次,沃尔兹认为均势的形成是必然的,因为均势是无政府状态中的各国为追求生存而导致的必然结果,这种必然结果可能同大多数甚至是所有国家的主观动机不相吻合,即“不论一些国家还是所有国家是否有意地去寻求建立和维持一种均势状态,或者不论一些国家还是所有国家是否想追求普世的统治,均势最终都必然是倾向于形成。”[4](P.15)同时结构还会导致单元行为的趋同或者联盟。一般来说,沃尔兹理论的“决定论倾向”并不是表现为排斥单元层次因素的作用,而是在于它认为无论单元发生什么变化,它们都不可能超越无政府状态的制约性影响,有鉴于此,沃尔兹的理论实际上应该是一种“无政府状态决定论”,而这点也正是造成了华尔兹的理论不断地遭受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5](P.256-258)相反,米尔斯海默对于作为分析单位的国家给予了远远超过沃尔兹的重视,他认为沃尔兹忽视了国家行为中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这些行为使国际政治超出了他所允许的范围,更具进攻性和危险倾向。一方面国家不但仿效成功的均势行为,而且仿效成功的侵略行为;另外,大国不但效仿彼此的成功实践,同时也重视创新。另一方面国家会通过发展新式武器、创新均势思想或聪明战略,寻找新办法获取比对手更多的优势。[1](P.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