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以色列采访了5所大学,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色列人在资源贫乏的土地上能生存和发展,得益于教育。以色列人有一个共识:教育是社会的基本财富和开创未来的关键。1924年,他们就在海法建立了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次年,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落成。再过9年,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又在雷霍沃特市诞生。1948年建国后,巴伊兰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海法大学、本—古里安大学等相继建成,还建立了10来所地区性、专业性学院。1974年,特拉维夫建起了以函授和电脑网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开放大学。覆盖以色列的高等教育体系,每年为国家输送大批建设人才。 以色列城市中,宾馆、商厦并不多见,而所有的大学则无一例外地秀丽多姿。环境之幽雅,建筑之别致,着实令人称赞。连沙漠中的本—古里安大学,也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一幢幢沙漠色调的建筑物,独具匠心。这所大学以以色列首任总理名字命名,因为他生前有个愿望,要在沙漠里建立一所大学。 以色列高教预算中,一半资金来自公共基金,15—20%出自学生的学费,10%来源于捐助,其余则由私营部门支付。我们多次见到大学里以捐款者名字命名的建筑。这些捐款者大都是居住在国外的犹太人。由此也可见,重视教育是犹太民族的传统。 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自豪感溢于言表。他们把最具光彩的一面亮给你看,例如特拉维夫大学的生命科学,希伯莱大学物理学、化学和电脑,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的机械工程和建筑学,本—古里安大学的治沙研究,魏茨曼科研所的太阳能研究,开放大学的教学手段,等等。他们对论文及各种奖励和荣誉如数家珍。 以色列大学担负着培养人才和基础研究两大任务。两者水乳交融,相互促进,即使像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这样的科研机构,也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因而被归入大学之列。有1.2万名学生的本—古里安大学,教师只有700人,平均每个教师要教17名学生。其它大学也大致如此。尽管教学任务饱满,但几乎所有基础研究任务仍由大学承担。此外,他们还要承担企业开发研究任务,在大学附近建立的以科研为后盾的工业区已经取得巨大成功。大学是获国内外专利最多的部门。如果以投入相等的研究开发资金来计算,以色列大学获得的专利是美国大学的两倍以上,是加拿大大学的9倍以上。 以色列大学的师资最初主要为欧洲移民。50年代,大批青年去美国上学。他们回国后大都成了科研和教学栋梁,大大促进了教育和科技水平。今天的以色列青年对去美国留学已无多大兴趣,他们觉得国内大学与美国相比并不逊色,没必要再远道求学。 近年来,一种不良倾向正在以滋长。每到一所大学,几乎都有教师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自然科学,尤其是不愿学数、理、化类的基础学科,而热衷于投考法律、经贸类的专业,这不能不影响到今后的科技发展。”以科技部首席科学家莉赫说,她一个儿子的物理、数学成绩均在90分以上,但他却坚持不学自然科学,而去学商务。她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成立了促进科学教育委员会,引导、鼓励和资助学生投身自然科学。看来,教育青年热爱科学、热爱自然,也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