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论: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特殊群体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留学生、留学生运动和留学群体,直接导源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那种屈辱、苦难和严峻的社会现实。由于文明、古老而大一统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理所当然地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此意义上讲,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确实是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但是,换言之,如果从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是以优秀的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更新发展,适应世界独立、自由、民主、科学和法制的时代潮流而不断地把中国推向近代化的上下求索的历史。在这一空前而艰难的变革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持续不断的留学运动,实际上是中国人走向世界整体运动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向近(现)代化的社会和文化转型的一种特殊运动。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留学生及其群体,就是中国最早、最直接地走向世界的先行者和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特殊的群体。 事实上,这一点应该成为时下研究中国现代化历史的学者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走向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总趋势之不同程度上的共识,对此,笔者将另文专论。本文重在根据留学运动之发展,从纵的趋势上划分其阶段(这有别于以往的留学研究大多一落笔就偏重于切块分析之特点),并在此前提下,根据时间和地域相结合的原则,概略地分析留学人员所形成之小群体;通过数学分析,说明其规模;并列举出其中部分名人。最后,从宏观上分析留学运动之性质,并对不同时期的小群体,按其主要影响和总体的价值取向进行分类,概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之前留学生群体对中国之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留学趋势及潜在影响予以预测、展望,旨在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作出一种新的总结,为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假洋鬼子之出现与留学生群体之产生 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是容闳,他是1847年被美国人布朗博士带到美国去的。实际上,在现代意义上中国最早的留学生也应该是容闳。他最早提出了以当时进步的西方文明使中国富强的观念: 盖当第四学年中尚未毕业时,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规画大略于胸中矣。……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难能可贵的是,容闳在回国以后艰难曲折的岁月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左右交通,上下奔走,直接促成了中国近代官派留学的开始,揭开了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序幕,开创了中国直接走向世界的新时代!所以,在民众强烈的认同意识中,他不仅是中国近代,也是现代意义上中国的第一个留学生,是中国留学运动的首倡者和奠基人。由于容闳这个富有“中国心”的假洋鬼子的出现和推动,空前的留学潮开始渐渐涌起,乱石崩云,惊涛拍岸,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的社会走向,都在悄悄地又惊天动地地发生变化。 从留学历史来看,留学运动经过了八个阶段,形成了22个小群体: (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朦胧、拓荒阶段 此阶段正是清廷洋务运动时期,社会风气尚未开化,绝大多数国人对留学尚持异议。由容闳倡导开始,奕、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沈葆祯等洋务派官僚在其中起了较大作用。此期的留学生又可分为两个群体: 1.留美幼童学生群 始于1872年,共4批,每批30人,到1875年结束,共120人。因顽固派的阻挠、反对,未按预定时间完成学业,提前回国。留学幼童赴美留学,开中国官派留学之先河,影响极其深远,表明中国开始正式走向世界。其中名人有唐绍仪、詹天佑、梁敦彦等。 2.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留美幼童撤回国后,洋务派鉴于幼童天真,出国容易“西化”,丧失“国民性”,由沈葆桢、李鸿章奏请清廷,派遣已有一定基础的年轻海军人员赴欧学习,以适应建设海军和巩固国防的需要,于1877年3月、1882年1月、1886年3月、1897年6月,分四次以福州船政学堂学生为主,派出80余人到英、法两国学习海军业务和枪炮机械制造等。其中名人有严复、萨镇冰、马建忠、林泰曾、刘冠雄、李鼎新、刘步蟾等。 (二)甲午战争——民初: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甲午战争后,朝野震惊,莫不感到有亡国灭种之虞,国人渐醒,留学成了救亡→革命的途径:清廷亦较前主动,实行较开放的留学政策;并初步拟定了一些留学方针、政策。于是大批志士仁人纷至海外,特别是到日本“寻药求医”,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规模空前的留学运动。 1.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1895年,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奏请派人赴日学习。1896年官派留日开始,此后几年内,中国留日的学生剧增。其间虽因国内外政局的影响,起落较大,但到辛亥革命时,较普遍的说法是总数在万人以上。据笔者推算,当在22000[1]人以上。名人有:黄兴、宋教仁、于右任、陈天华、喻培伦、林觉民、方声涛、方声洞、赵声、汪精卫、陈其美、冯自由、蒋介石、何应钦、章宗祥、陆宗舆、曹汝霖、蔡锷、张绍曾、吴禄贞、鲁迅、陈独秀、吴玉章、李汉俊、钱玄同、周作人、丁文江、王国维、王揖唐、古应芬、成仿吾、朱希祖、孙传芳、杨度、梁希、李四光、李叔同、李烈钧、吴稚晖、范源濂、范旭东、林长民、秋瑾、胡汉民、阎锡山等。 2.晚清留学欧美学生群 自留美幼童撤回后,清政府官派留美停止,民间亦只有少量的沿海华侨子弟如孙中山等赴美学习,在1876年—1902年间,在美读大学的仅75[2]人。直到1901年,北洋大臣袁世凯从北洋大学堂选派8人赴美才又重新开始。而自船政学堂学生赴欧以后,直到1902年清廷才正式下令各省选派学生赴欧美学习。此后,留学欧美之风始兴。到辛亥革命前已形成东西两个至少在600[3]人左右的留学欧美学生群。其中1908年前官派留美生约110人[4];1912年前官派留欧生在310[5]人以上。1892—1911年在美入高校者561[6]人。此群名人有:孙中山、颜惠庆、孔祥熙、李石曾、宋庆龄、王宠惠、王宠佑、顾维钧、蔡元培、马君武、赵元任、胡刚复、钱崇澍、竺可桢、周仁、梅光迪、宋美龄、施肇基、翁文灏、任鸿隽、丁绪贤、马寅初、伍廷芳、梅贻琦、胡适、伍朝枢、伍连德、蒋梦麟等。